侵华战争,攻陷大沽口,侵占天津,继而入侵北京。英、法、俄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北京条约》,并迫使清政府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承认俄国与奕山签订的《瑗珲条约》。
短短不过四年的时间,清朝就已经接连战败,并与那群饿狼签订了好几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无数。
这一段把朱元璋看得一口气差点儿没有喘上来。
口中肉,腹中食。
朱辰说的一点也没有夸张啊。
曾经四海来朝的天朝上国,彼时俨然已经成为四海抢食的一块肥肉。
这么一看,他感觉清朝还远不如他的大明。
虽然都是走向衰亡,他的大明至少在走向衰亡的道路上至少还中兴过,而清朝则是一路滑向深渊,就像是一个即将溺死的人,一直在挣扎,从未浮起来过。
继续往下看,清朝终于尝试着想要浮起来喘一口气。
清朝的第十位皇帝,同治皇帝。
同治时期,终于出现了一丝转机,而这个转机并不是来自于皇家,而是出现了一批能臣。
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均以失败告终,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能臣站了出来,他们接受了沉痛的教训,意识到西方的列强取胜的关键是“坚船利炮”,于是积极主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仿造西方战船和枪炮,并运用西式方法训练部队等等,以图自强。
史称洋务运动。
曾经的天朝上国终于低下高傲的头颅,向曾经看不起的蛮夷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一次改变,也直接导致了“同治中兴”局面的出现,“中兴”的政局使当时的北京内城、外城都产生了畸形的繁荣。
但,好景不长。
所谓同治中兴只不过是一场自中(注意不是上)而下的改革,上层建筑其实一点也没有改变。
更像是临死前的回光返照。
同治皇帝在位时三年,驾崩时年仅十九,几乎没有亲政,同治中兴和他干系不大。
同治皇帝并无子嗣,以醇亲王之子载湉承继文宗,入承大统,年号光绪,是为光绪皇帝。
登基时,光绪皇帝不过还是三岁的孩童,两宫太后顺理成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