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后我还是戴黄盔穿黄袍 > 第72章 光和七年(184年) 4月(2)(2/3)
三波探骑一般会在午时、申时、戌时才能分批次的回来,等最后一批探骑回来后再绘制地图,因此往往要忙到深夜,而随着沙盘的逐渐成型,一个远在齐润意料之外的情况愈加明显起来。

    长社城周边多是农田,颍川地区的主要作物为麦、豆、粟,此时豆、粟尚未播种,麦苗则刚刚返青才到拔节之时,净高不过寸许,古代所谓青黄不接就是指这个时候,田地里的秸秆和野地荒丘上的枯草则被称为刍藁,官府每年都会出钱征收上去用于给递铺馆驿和军队里的牛马做饲料,早在秋冬时节就被收割一空,而且现在是历史上有名的小冰河时期,此时的青草刚刚冒头,长得还没麦苗高。

    史书上说波才在四月份围攻长社时因依草结寨被皇甫嵩趁风放火一阵杀败,可现在齐润完全不知道草在哪里!

    齐润不由开始怀疑这条史料的真实性,中国古代的史官记录战争细节总是喜欢随意发挥,这一点为清末的曾国藩大加吐槽过,他曾经试图复刻史记中韩信的潍水之战——即用沙囊为堤坝堵塞上游河道蓄水,然后在敌人渡河之时突然毁掉堤坝让水流冲下隔断敌人已经渡河的前军和尚未渡河的后军从而打败敌人。

    但曾国藩失败了,因为水流大的话,用沙袋去堰塞几乎不可能短时间成功,而水小的话则堰塞了也没有意义,而且堰塞的堤坝根本做不到忽堵忽决。以正常的水文知识来看,堰塞河道之后,河水会很快漫过两侧堤岸四处弥漫,而你要收拢这一脉水流,就必须扩大河道两边的堤坝,使其形成堰塞湖,可这样宏大的工程怎么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备。

    故而曾国藩对这些战争细节记载的评价是:【皆文人以意为之,不知甲仗为何物,战阵为何事,浮词伪语,随意编造,断不可信。】

    齐润现在怀疑这个依草结寨被趁风放火大败敌军的故事也是文人编的!齐润看了看现在这个营地里平整而光秃秃的土地,忍不住想要骂一句:谁他妈扎营前会不先平整土地,而是要扎个帐篷睡在草稞里啊!

    齐润不止一次的向探马哨骑询问长社周围是不是有这么一大片的草原,得到的只有否定和看傻子的眼神。

    ‘哪他妈来的草啊!真是草!’

    但如果没有草,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严重了,历史上的颍汝联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