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后,向新成立的矿用设备公司报到的用工合同。
农机厂改制方案的评审工作分为两轮,第一轮是由企业改制领导小组成员,对方案本身进行评估。第二轮主要是对初审淘汰后剩下的方案进行现场质询,由方案提出单位的负责人,现场回答评审组的质疑和提出的问题。
由于农机厂不但是县属企业改制的第一案,还曾经是全县职工人数最多的企业,下岗职工数量高达五百多人,兹事体大,所以县长非常重视,披挂上阵,亲自操盘农机厂的改制工作,县委书记也对这件事高度关注,率领全体县委常委参加了第二轮评审。
进入第二轮评审的方案有五个,除了王俊臣提到两个方案和宋超外,还有一个是温州私营企业主提出的,把农机厂改造成手工艺品制造厂的方案,另一个是河西本地企业提出的,利用农机厂的土地,开发建设高档住宅小区的计划。
在王俊臣的运作下,怀抱一大摞劳动用工合同,最后一个出场的宋超,在简要介绍了自己的改制方案后,未等主持评审工作的县长大人提问,抢先把和修造厂五百多名下岗职工所签的劳动合同,分发给评审小组每一位成员,和列席评审会的县委常委们参阅。
宋超拿给领导看的劳动合同,是内容相当规范的制式合同,上面记载的信息很详细,不但有劳动者的姓名、年龄、参加工作时间、家庭地址等个人资料,还有工作岗位、工种、基本工资数额、劳动保护的标准范围等内容,每份合同上都有劳动者本人的签字指印,加盖了农机厂的公章。
拿到合同的领导都知道,这些合同不可能是伪造的,其中任何一份都经得起核查。
宋超此招一出,让评审会现场出现了长达二十多分钟的沉寂。
且不论宋超的方案本身出不出彩,是否对县里主要领导的胃口,单单和农机厂的现承租者,合法合规签定了长期用工合同的五百多名下岗职工,便让现场每位县领导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如果宋超和他带领的租赁经营团队,不能成为农机厂改制的主体,这些劳动合同会变成一张废纸,其所承载的五百多名下岗职工的饭碗和对生活的希望,会成为泡影,这个结果该由谁来承担,谁又能承担得起?
这种情况,让主持评审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