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太后开口,皇帝徐世藩连忙饶有兴趣的询问道:“哦?那你倒是说说,如何利国利民?”
孙方明则是等到内侍将周柏山的奏章递到了徐世藩手中后才缓缓道:“陛下请看,这周柏山的奏章上先是说明了珠崖民风的复杂和人力的缺乏,光是处理俚人和虞人之间的纠纷就已经十分吃力,同时还要兼顾海运之事,毕竟乃国之重税之地,不得不慎重,但是珠崖官府对此已经捉襟见肘,实在难以兼顾。所以,周柏山的意思是希望朝廷直接成立海运司,专职负责海运相关的事宜,包括秩序、赋税以及安全等,这样一来,地方上就会抽调出更多的精力去促进虞、俚融合,使得珠崖将不会再有俚人叛乱之事,而朝廷也可以直接掌握海运的根本,毕竟海运如今所能产生的赋税比例越来越高,已经算是国家根基命脉之一,确实不宜再掌握在一郡之手,况且朝廷的管理定然会比郡县更加规范,而且在许多环节上也会节省许多不必要的成本。”
徐世藩听完嗤笑道:“孙执笔,你这话说的又好像没说过一般,如此浅显的道理着朝堂诸公又岂能想不到?为何这么多年却无一人提出?何况这本就是利国之事,你直接按照章程在内阁走一遍再呈交给朕和太后,怕是也不会耽误什么事情吧?”
王瑞琦闻言连忙出列点头道:“不错,陛下,这孙方明根本就是无视朝廷既定程序,跟朝廷法纪唱反调,如今事实摆在眼前,这样的人焉能留在内阁继续担任执笔大臣?臣恳请陛下将此人革了。”
徐世藩没有直接回答王瑞琦,只是淡淡一笑后看向了依旧荣辱不惊的孙方明道:“孙执笔,你还有什么好说的么?”
孙方明随即笑着躬身道:“陛下,您也看见了,这通天侯也觉得此议乃是利国之策,可莫说陛下,我在内阁十年,却也未曾见过一次这样的奏章,涉及海运的道、路、郡、县以及监察院各级驻地官员,从未有一人提及此事过,按道理,除了直达天听的密折外,到了臣这个级别的内阁官员,能被屏蔽的奏章几乎没有了,若是有这样一封奏章被屏蔽臣不可能不知道,可臣真的没见过这样的奏章,这是为何?他们难道不知道海运如今的规模么?不见得吧。可偏偏就没人提出过一条相关的建议,可见其中的门道原比我们想象的都要多,所以,为了保险起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