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安这可并非单纯的在开玩笑,因为历史上张公瑾三十来岁英年早逝,死前百病缠身,就有不少史料评论他行事过于歹毒,损了阴德,遭了报应。

    当然这种事,杨安肯定是不信的,也不清楚究竟是真是假?

    可无论信不信,无论真假与否,好意提醒一下,让他去庙里拜一拜,杨安还是会做的。

    这也就是费点唾沫,一句话的事而已。

    但张公瑾听他如此说,却神色僵了僵,然后才行礼道:“是,下官记住了,下官回头有空就去庙里拜一拜。”

    不过嘴上这么说,张公瑾心里却在琢磨,琢磨杨安是否是在暗示他行事需要稍微收敛?毕竟他自己的性格,他还是清楚的。

    甚至别说他了,就连观王杨雄,房玄龄他们也觉得杨安应该就是这意思。

    大理寺卿张轲,这个张公瑾的老师,更是已经准备出宫就告诫张公瑾了。

    “嗯,记得就好,记得那就先这样吧。”

    “这些事具体如何安排,还是内阁来执行。”

    “同时,咱们制造的火器火炮,也都可以带一些。”

    “那些将领用不用,咱们不干涉,可咱不能不给他们使用的权利。”

    “毕竟任何情况下,保证战争胜利才是最重要的。”

    “各位以为呢?”

    杨安也这才嗯了声,然后看向了杨雄他们。

    对于火器火炮这些东西,他的主张还是和后世核弹一样,我用不用,那是我的事,但是绝对不能没有。

    所以杨安也不会强行命令那些将领使用火器,观念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他倒是希望这些人能慢慢转变观念。

    因为转的太急,也未必就是好事。

    “嗯,臣等明白,还请郎君放心,臣等会立刻着手安排的。”

    观王杨雄他们颔首,杨安又和他们聊了会,就让他们都离开了。

    而他自己,也在杨雄众人走了后,命人招来裴宣机,把打算派他和张公瑾,长孙无忌一起去高句丽的事,对裴宣机说了下,说完这事,杨安就出宫去长孙家府邸了。

    裴宣机就是一个追随者,只要他老爹裴矩没意见,杨安也不需要和他多说什么,直接下令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