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一碗糖水,现在是多么容易。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1963年,那是多么奢侈,那是想都不敢想。但我喝到了,是学校勤工俭学,老师奖励给同学们的。不过,那不是纯糖水,是糖精沏的,那我们也高兴坏了。
开学了,天气也渐渐地暖和了,季节谷雨都过了,生产队里大田都种完了,学校向中心校申请的校田种子都到了。种子有甜菜,向日葵,红花,大麻籽。
到了,老师高兴了,学校给老师分工了。分工了,我们学校一共四个年级。学校讲了,还是原来的规则:一至四年级,各年级的班主任老师负责自己班级校田地的种植。老师领着自己班级的学生,一年负责春种,夏锄,秋收。等着秋收后,由学校统一卖给供销社,大队。卖的钱除了学校提留外,剩下的钱全归班级使用。班级使用,那个时代班级用钱的地方很多,买黑板擦,黑板油,粉笔,笤帚,戳垃圾的铁戳子,还有,班级的玻璃打了,需要镶嵌。等等,这些花钱开支都是班级自己解决。
老师乐了,是班级有了校田地,能种植,秋天有收入,班级买啥不用犯愁了。
现在的学生不知道,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刚起步时是多么艰难。太远的我不知道,就我上学的时候,是1963年,那个时候,学校的条件是很简陋的,教室窗户上很少有玻璃,要么是乌玻璃,要么糊的窗户纸;教室里没有桌椅。一个桌椅都没有,学生上课坐的不是椅子,也不是凳子,有的是用一根木头棍子,砍成橛子钉在地里,上面再钉上一块破板子,有的破板子都不是,就是土坯砌的土堆。要是说老师用的黑板擦,粉笔那就更可怜了,黑板擦不是买的,是给学生要的,是哪个学生的老爹,穿的毡嘎达不能穿了,给绞一块拿来,找一小块木板钉上,就做黑板擦了。粉笔是搞石膏弄的。
教室简陋,那样的教室也不够,我的学校是土草房,土草房还就五间,五间房间壁三下。西头两间隔开,做两个教室,东头剩下一间开始是仓库,后改成教室,学校只能有四个年级。年级还都是复试班。村里也有念五年六年的,那就得上公社中心学校上去了。
公社中心校,距离我们屯子十八里,十八里地,每天上学还得来回走。我哥哥和邻居家小崔,去不几天就不上了。
我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