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用药部分主要是其干燥根茎,采收时间
一般在夏、秋二季采挖,此时土茯苓的有效成分含量相对较高,药用价值较好。
性状特点
鲜品:刚采挖出来的土茯苓根茎,质地较为坚实,形状多为不规则的块状,有明显的结节状隆起,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有坚硬的须根残基,断面呈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
干品:经过干燥处理后的土茯苓根茎,质地变得坚硬,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薄片,大小不一。表面为淡棕色或褐色,可见残留的须根及小孔,切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粉性,纤维性强,有的具裂隙。
入药方式
切片入药:将采挖后的土茯苓根茎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切成薄片,然后晒干或烘干,即可作为药材使用。这种切片的形式便于配方时准确称量,也有利于有效成分在煎熬等过程中充分溶出。
粉碎入药:可进一步将土茯苓切片粉碎成粉末状,用于制作丸剂、散剂等中成药,或者用于外用的药粉等。
土茯苓:在中药材的宝库里,土茯苓是一味备受瞩目的药材。它不仅有着独特的生长习性和形态特征,更在药用领域展现出非凡的价值。从古老的中医典籍到现代医学研究,土茯苓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从生长到应用的各个环节,都值得深入探究。
生长产地分布
土茯苓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多生长于海拔500米以下的山坡、丘陵、荒地、林边及疏林下。它偏好温暖湿润的气候,在这样的环境中,土壤通常肥沃且排水良好,为土茯苓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土茯苓在我国的分布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浙江、江西等地都是其常见的生长区域。在广东,土茯苓常生长于山区的林间,得益于当地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产出的土茯苓品质优良,备受市场青睐。在广西,其多见于山谷、溪边等阴凉潮湿之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广西的土茯苓具有独特的药用特性。
在国外,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土茯苓生长。这些地区的气候与我国南方相似,适宜土茯苓的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