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北宋群英录 > 第113章 缅怀良将,赵恒伤怀意惆怅;太庙静思,君王筹谋心迷茫(1/4)
    知道杨延昭等百战之将去世的消息,赵恒心情是低落的。

    他把自己关在太庙里三天三夜,不肯离开。

    他心里知道,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打仗靠的不仅仅是士兵们的勇猛,还有战将的智谋。而那些能征惯战的百战之将,是需要烈火淬炼的。一支百战百胜的部队更是需要在刀山血海里拼杀才能历练的。而现在,大宋朝几乎挑选不出这样的将领。更没有这样的军队。

    赵匡胤时期,大宋朝不过十万禁军却南征北战所向披靡。

    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时期,禁军已经达到了五六十万的规模。军队数量不可谓不多,且都是他哥哥留下的百战之兵,可赵二的战绩呢?除了覆灭了夹在大宋和辽国中间,风雨飘摇数十年的北汉,其他战役打的是一塌糊涂。高梁河之战还有雍熙北伐,两次主动进攻的大战,打成了一坨屎。几乎将大宋朝的禁军精锐全部损失殆尽。

    而到了他赵恒执政时期,大宋的禁军已经接近九十万。可战斗力如何?兵员的素质如何?赵恒心中是有底的。

    契丹人家学的是唐朝的府兵制,能参与作战的都是社会精英。人家打仗是有军功的,是可以分田拿钱的。

    而宋朝的军队制度,进入部队的大多是犯了罪的犯人,或者是穷的活不下去的老百姓。普通老百姓还好一些,若是罪犯组成的军队,那纪律性能好到哪里?更别提对朝廷的忠诚度和荣誉感了。所以自宋太宗赵光义以后,大宋朝遇到起义基本是让驻守边关的职业军人来平叛。那接近一百万的禁军基本就是吃干饭的,连水泊梁山这种盗匪都搞不定,经常上演大规模的溃散和倒戈,连老百姓都不如。

    想到这一层,赵恒非常的不甘心,但也只能这样了。难道要走回五代时期,军阀换皇帝像换衣服一样?把皇亲国戚杀的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大宋畏战,怯战的情绪在大宋的朝堂上蔓延开来,也让赵恒感觉到了一丝不安。

    并且会影响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西北方的狼崽子们长大,开始咬人了,宋朝人的战斗基因才会觉醒。并建立起一支敢战能战的军队。并且成为北宋的脊梁,这支军队就是未来大名鼎鼎的---大宋西军。

    但是在这支军队出现之前,享受了接近二十年的大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