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个上午,南烈的话便如野火燎原,传遍了蜀都的每一个角落。
茶肆里,贩夫们放下手中茶碗,争相议论。
酒肆中,醉客们拍案叫绝,连声称奇。
街头巷尾,挑担的农夫与浣衣的妇人,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低声交谈。
朝廷破天荒鼓励百姓经商,这在蜀汉尚属首次。
这一消息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点燃了蜀都百姓的热情与好奇。
当日午时,杨仪命人在城中各处张贴告示,蜀汉新制的宣纸上墨迹浓重,字迹遒劲,洋洋洒洒地写满了新政详情。
告示前人头攒动,识字的摊贩高声念诵,不识字的老农则侧耳倾听,脸上满是期待与疑惑。
告示的核心清晰明了。
朝廷鼓励百姓经商,既可自建作坊贩卖自家货物,也可前往杨仪在蜀都郊外开设的商帮作坊进货。
杨仪的商帮作坊坐落于蜀都南郊,占地颇广,院内竹林掩映,工匠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
作坊生产的货物琳琅满目,既有蜀地传统的蜀锦、蜀绣、竹编,也有新近研发的漆器、纸扇等精巧物件。
这些货物皆明码标价,价格公道,且针对不同需求分门别类。
告示中特意注明,商帮不仅提供货物,还附上推荐售价,百姓若有本事卖出更高价,自是多赚;若无能为力,按推荐价出手,扣除路途盘缠,仍可获利数倍,远超田间劳作的微薄收入。
对于囊中羞涩的百姓,万宝钱庄的借贷新政恰如及时雨。
新政不仅解决了百姓的钱袋子问题,连粮食短缺的隐忧也一并扫清。
蜀汉地处西南,土地虽肥沃,却因战事连年,粮产不足。
杨仪深谙此弊,特意在告示中指出,百姓赚来的钱可在曹魏或东吴购置粮食,甚至直接以商帮货物换粮。
这些货物在蜀地稀松平常,但在中原或江东却是稀罕之物,价格翻倍不在话下。
一匹蜀锦在成都不过数钱,运至洛阳或建业,却能换回数石粟米;一张漆器屏风在本地值不了几斗粮,到了东吴贵族手中,便是数两黄金。
为进一步激发民心,杨仪在南城门外举办货物品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