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帝国的朝堂之上,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下一片片金色的光斑。皇帝高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威严而又带着一丝期许,扫视着殿下站得整整齐齐的一众大臣。他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沉稳而有力:“诸位爱卿,如今我大楚四海升平,边疆安定,是时候大力发展文教事业了。朕决定,下旨大兴科举,广纳天下贤才,让更多有识之士能够为我大楚效力。”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交头接耳,脸上露出了不同的神情。有的大臣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同之色;有的则皱起了眉头,似乎在思考这一举措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站了出来,躬身行礼后说道:“陛下,科举取士,自古便是选拔人才的良策。但如今要大兴科举,恐怕还需考虑诸多事宜。比如,各地书院数量不足,师资力量匮乏,这如何能培养出足够的人才参加科举呢?”
皇帝微微颔首,微笑着说道:“爱卿所言极是。朕早已考虑到了这些问题。朕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书院,让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能接受启蒙教育,识字断文。同时,还会从各地选拔优秀的学者和教师,充实到书院的师资队伍中。”
另一位大臣接着说道:“陛下,这兴建书院和培养师资固然重要,但经费也是一个大问题。如此大规模的行动,所需的费用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
皇帝轻轻一笑,说道:“这个爱卿不必担忧。朕会从国库中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书院的建设和运营。此外,朕还鼓励各地的富商和乡绅们捐款助学,对于那些捐款数额较大的,朕会给予他们一定的荣誉和奖励。”
大臣们听了皇帝的话,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深知,皇帝此举是为了大楚帝国的长远发展着想,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于是,在皇帝的一声令下,大兴科举、兴建书院的行动在大楚帝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在京城,一座座崭新的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些书院建筑风格各异,有的古朴典雅,有的气势恢宏,但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书院的大门上,悬挂着烫金的匾额,上面写着书院的名字,显得格外庄重。
而在偏远的乡村和小镇,当地的官员们也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发动百姓,筹集资金,在原本破旧的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