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阎锡山的内心,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严重的局势,他统治山西二十多年,虽然中间也是历经波折,在中原大战之后还被迫下野躲避了一段时间,但是他知道这次情况和以往完全不同,日本人就是端他的家,要他的老命。
还有对于李服膺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了,轻了不足以威慑全军,重了又怕人说他阎百川薄情寡义,寒了其他将士的心,李服膺虽然后撤,但是也的确在大同血战了三天,阵前处置大将,也与兵法不符,况且对于这个他一路提拔起来的大将,几十年的情分放在那里,让他进退无据,不知如何着手,又是恼怒,又是无奈。
不过这时李服膺做了一件自己求死的事情,他在后撤之后即有些后悔,从军多年,自然能判断出来他率军撤离大同之举会产生的后果,只不过当初面对日军时压力实在太大,日军的战斗力的确强悍,远超过他见过任何部队,3天的抵抗就给61军带来了极大的伤亡,仓惶之下决定退兵,现在缓过神来,他开始觉得当初的撤退有点仓促,开始认真琢磨起日军的战法以及自己的应对之法,他反应过来最好的应对之法应该是层层抵抗,边打边撤,而不是一下子都撤了,这样最少能多阻挡日军几天,不至于激怒阎锡山,对于阎锡山对他的愤怒,他已经从电报之中感觉了出来。
为了免除处罚,李服膺马上联系上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军法总监唐生智,请求唐生智帮助或者让他去南京面述天镇之战的情况,他更希望能离开此地,到南京去,到时候可以利用晋绥军和中央军的矛盾,或许能免除被处置。不过李服膺没有想到,他的举动被南京立即传回了山西。在李服膺求助唐生智的消息从南京传回山西后,包括李志坚在内的所有晋绥军中高层都已经知道,李服膺已经难以善终了,本来比较看重情分的阎锡山,看在往年的情面上还有可能保一下李服膺,而李服膺惧令智昏,着急之下为了避免不利的后果,而将自己推向更加不利的局面中,向唐生智求助的行为,彻底将他和阎锡山、和晋绥军的情分完全抛弃,在外人看来大同战败更多是晋绥军最高层阎锡山指挥布置的问题,这无疑是自绝于晋绥军整个队伍,在61军内的其余军官也都开始疏远李服膺。情况也的确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李服膺刚撤到雁门关,阎锡山就对李服膺进行了逮捕,没有经过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