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 第132章 探讨(3/3)
们看到,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行为背后,

    都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在后面听着两人探讨的段昊初,若有所思,也加入对话,插话问道:“这些注解是站在哪一方的立场去看的?”

    林向安转过身来,微微一笑,“这正是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

    这些注解既不完全站在历史人物的一方,也不是单纯的批判。

    它们更像是从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带有一定的冷静和客观性去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

    它们不是为了洗白或指责谁,而是为了让我们从多角度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而‘春秋笔法’的独特之处,它不是单纯地描述一个事件的结果,而是探讨事件背后动机与后果的关联。”

    孙文石若有所思:“这些注解不仅是对历史的解读,似乎还在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和道德底线。”

    微微一笑,林向安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

    正是如此,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是《春秋》注解想要让我们理解的。

    我们无法仅凭表面现象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对错,而是要深入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长远后果。

    人要多读历史,学习前人经验教训,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果然林向安能考小三元,并非浪得虚名的,看问题的层次想的较深,段昊初倒是对他另眼相看,笑意更深了些。

    “向安兄,小小年纪,竟然想的这么通透,听了几句话,为兄受教了。”

    孙文石朝段昊初笑着解释,“他就是这样,见解独特,和他一起探讨,常能从不同视角解释,让人有种恍然大悟。”

    “你太抬举我了,我只是读的书多,比较杂,这才想法独特一些,你们常提的想法,也让我思想得到碰撞。读书,本来就要集思广益,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

    历史本身就是一面镜子,反射出时代和人内心的复杂。

    主体还是人类,每个时代的本质是相通的。

    这也是林向安支持孙文石去组织讲习会的重要原因。

    “你那讲习会如何了?还需要邀请那些人,需要我做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