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听到了,咬牙掏钱买票。
几个犹豫的考生咬牙掏钱买票。
林向安看到这架势,隐隐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但来都来了,还是得听一听。
最终三人一人花了一百文坐到后面,准备听这位周举人的讲座。
没过多久,位置都坐满了,后面还站了不少书生。
最外围的有些书童、小贩、看热闹的香客,并没有付钱,而是凑个热闹。
林向安看了一圈,估摸着聚集了将近两三百人。
四周闹闹哄哄的,林向安很怀疑,周举人的声音,能否清晰穿透过来?
差不多巳初(早9点),这位周举人在知客僧的提示声中入场。
木台两侧铜炉青烟缭绕,周举人踩着木梯颤巍巍登台。
他头戴方巾已泛黄,身穿褪色蓝绸袍,腰间玉佩裂了道缝,偏要学大儒风范甩袖转身,袖口却“刺啦”裂开线。
先向大雄宝殿三拜九叩,高喊:“今日开讲,全赖佛祖庇佑!”
转身又对考生拱手:“诸位拜佛,不如拜我手中这杆‘状元笔’!”
随后这位周举人举起一支雕龙金漆毛笔,声称是某唐姓大才子的遗物。
然后刚介绍完,台下这位周举人的书童,就立刻叫卖:“开光状元笔,二两一支,仅限十支!”
一阵天花乱坠的吹捧,侃侃而谈,将这毛笔说的跟开了光一样,仿佛买回去,自己用了就能开挂似的。
就这种话术,一看就是噱头营销。
然而也不知道是托还是真的有人买。
其中一位瘦弱书生哆嗦着摸出最后半吊钱:“这笔,我买……”
“我也买!”
林向安面无表情地看着这场景,忍不住气笑了,看这架势,搞不好到最后也是卖东西!
待买笔的闹剧落下,这才正式进入今天的主题。
“八股破题如劈柴,要找纹路!谁再问‘子曰’考不考,滚出去!哪年不考孔子?”
周举人摸了摸胡须,侃侃而谈。
“凡遇仁义题,先骂一句世风日下,再捧一句圣上英明,考官必喜!”
差不多讲了一个多时辰,这人讲的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