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之醮的定式。
斋醮是自我修持、济世度人、增进福报的重要方法。斋与醮密不可分,但也十分易于混淆,后世语境中斋、醮不分,互换混用。
集天下道人慈悲之愿力,共请罗天诸神下降、祈福苍生,这就是道教斋醮科仪中最隆重的活动之一——罗天大醮。
“罗天大醮”并非后世漫画中的“比武场”,而是一种高规格,上奉神尊、下度幽魂,冥阳两利、功德深厚的超大型盛会,亦是道门最高规格的大型斋醮活动,为道教界的喜事、盛事。
“罗天”是指三界之上的大罗天,含义为诸天,有网罗诸天诸地之意。行仪之目的是为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道藏》记录有《罗天大醮设醮仪》《罗天大醮三朝仪》和《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罗天大醮上品妙经》等。据《罗天大醮设醮仪》记载罗天大醮召请的有“三境至尊、十方上圣、玉京金阙天帝天真,十方师尊圣众、三界官属、一切威灵”。
“醮”(音“教”),在中华传统经典礼仪中,是士人加冠和婚娶时所举行的一种仪礼,而作为一种祭仪,则来源于民间习俗。道教在宋代以后,逐渐将醮作为祈祷祭礼的主要仪式,乃是祭祀三清、四御、五星列宿的一种仪典,道士持之为帝王祈福,为国家祷告太平。
早期道教举办醮仪的目的是治病、宥罪,醮仪最早是在夜间,露天设供祭诸神的,大唐《六典》中列有七种斋仪:黄箓、金箓、明真、三元、八节、涂炭、自然等斋,其时“斋”已成为一种宗教活动的仪式。
唐以后,“斋”与“醮”开始并成,宋代王钦若着《罗天大醮仪》,道教遂具有了普天大醮、周天大醮、罗天大醮等盛大的祭祀仪,明代邓仲修等编定《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时,将斋、醮合并,成为道教宗教科仪的统称。自此,历朝历代很多帝王每逢国有大事或大灾,均召请道士在宫中或名山宫观设坛建醮。
据《云笈七签卷之一百三》记载:“结坛之法有九。上三坛则为国家设之。其上曰顺天兴国坛,凡星位三千六百,为普天大醮,旌旗鉴剑弓矢法物罗列次序,开建门户具有仪范。其中曰延祚保生坛,凡星位二千四百,为周天大醮,法物仪范,降上坛一等,其下曰祈谷福时坛,凡星位一千二百,为罗天大醮”。道经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