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宫入口其实我们很早之前就发现了的,但是一直没拿到开掘的审批。”汪湉叫兽在地宫入口向众人介绍说道。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始于当地农民燕道诚于1929年淘沟时偶然发现的一坑玉石器。1931年春,在广汉县传教的英国传教士董笃宜听到这个消息后,找到当地驻军帮忙宣传保护和调查,还将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美国人开办的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保管。根据董笃宜提供的线索,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和助理林名钧于1934年春天组成考古队,由广汉县县长罗雨仓主持,在燕氏发现玉石器的附近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发掘。发掘收获丰富,根据这些材料,葛维汉整理出《汉州发掘简报》。
1905年,英、美、加三国的五个基督教会决议在中国西部创办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高等学府,地址定在四川政治文化中心成都。随即在城南购置土地,建筑校舍。这里土地平旷,北傍锦江,风景清雅,由于华西协合大学的兴建,便有了\"华西坝\"的称谓。
1910年3月11日,华西协合大学举行了开学典礼,初设文理教育三科。joseph beech(美)出任校长。beech在四川省当局和国民政府募得大洋万元(袁世凯捐资4000大洋),建校后在各方共募得资金400多万美元。学校采用当时牛津和多伦多大学的办学模式,目标是建成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高等学府;华西协合大学的教师大多来自英国剑桥、牛津,加拿大多伦多,美国哈佛、耶鲁等院校,如莫尔思、林则、唐茂森、米玉士、吉士道、安德生、苏道璞、刘延龄等。学校也聘请前清优贡、举人、进士、翰林等作为国学教员,如成都着名的\"五老七贤\",设立文学院、理学院、医牙学院,大学管理以\"协合\"为原则,管理体制仿牛津、剑桥,课程设置按哈佛体系。
1912年,在加拿大,美国,英国分别举办了华大学舍建筑设计大赛,英国建筑大师弗烈特·荣杜易设计了现属于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华西坝建筑群。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爱国主义运动高涨,反帝爱国斗争中华大师生发出收回教育权的呼声,并得到整个教育界人士的呼应和支持。1926年,万县\"九五惨案\"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