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听完母亲的担忧,看向父亲,只见父亲一脸犹豫,却也没有直接说拒绝县令的邀请。赵武知道这可能是父亲原来身为军人,保家卫国的思想在作祟。不过眼下时局赵武确是心中明镜,赵武知道即使自己一家避世不出远离朝廷,但是过几年的“黄巾之乱”以及后面的“刺史改州牧制”群雄割据,这混乱的世道只会更加险恶。
赵武对着父亲劝慰道:父亲心系黎民百姓,国之大幸。趁着父亲还有志气想要为国出力,何不顺势而为?
再者说:县令请父亲担任民兵团团长一职,也不是当即就要父亲出征立马平定匪患,民兵只是保卫一方不受祸乱,再说县里还有成建制的县兵存在,我看县令也只是想壮大县里的防卫安全,这样才可以腾出手安排县兵去平定周边匪患。这样一说,赵武的父母都是眼前一亮,明白此事的目的。
再者说:县令邀请我父去编练民兵,此事易耳,咱们家已有一定基础,就是现在的家中护卫,我觉得在此基础上召集村里和其他周边村民就能很快组成民兵团。而且编练周边民兵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县里发送的粮食也能够帮助家中断粮的百姓不至于饿死,减少周边混乱的局势。
但是编练民兵团所需的粮食、武器盔甲这些物资,可全部都需要由县里承担(汉末兵役是强制性的,朝廷一般不会下发饷银,但是士兵的吃穿,武器盔甲都是朝廷供给,而且立功的将士是有奖励的),父亲如果想答应县令的请求,也需要县令提前同意这些要求才可答应,否则就是父亲想要为国出力也是枉然。
赵武父亲听完儿子的这一番分析,也是频频点头,觉得赵武说的很有道理,而赵武的母亲也是消除了心中的一些担忧,知道多说也无法说服这父子二人,只得默默同意。
翌日清晨,赵武在父亲的带领下一同去往县城,在井陉县县衙之中见到了正在办公的县令王宝,父子二人拜见过县令之后,县令王宝更是对赵武称赞有佳,随后赵铠将昨日商议的情况告明县令王宝。
赵铠说道:敢问县令,如若编练民兵团,人数规模需要多少?县令回道:暂招四百人规模。
赵铠又问道:民兵训练所需粮草,武器,盔甲如何筹备?县令回道:此事全由县里负责供应。
赵铠又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