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是打破这一格局的主要障碍之一,杨素的权势与杨广的集权统治形成了直接的冲突,加剧了杨广对杨素的猜忌。
通过杨素之死,我们已基本了解了杨玄感起兵造反的动机。当然,杨玄感的起兵造反,也不只是其父杨素的死与杨广有关,他更担心的是杨广闲暇时腾出手来,再对其家族来个“斩草除根”。正赶上当时隋炀帝暴政不得民心等因素,杨玄感综合考量后决定起兵反抗。
公元613年6月,也就是隋炀帝杨广第二次东征高句丽之时,任命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督运粮草。谁知杨玄感趁机联络了部分对隋炀帝不满的贵族和官吏,密谋起兵反隋。
在起兵之前,杨玄感曾试图通过伪造诏书的方式,谎称隋炀帝已经驾崩,以此煽动民心。然而,这一计策很快被识破,无奈之下,杨玄感只好硬着头皮起兵。
他利用家族的声望和财富,迅速招募了一支数万人的军队,与武贲郎将(负责统领皇宫的禁卫军)王仲伯、汲郡(今卫辉市西南)赞治(负责协助地方长官处理政务的官员)赵怀义等人密谋起兵,很快控制了黎阳(今河南省浚县),并吸引了大量农民起义军加入,短时间内,部众迅速发展到十几万人。
在叛军围攻洛阳之际,这场暴动吸引了包括贵族子弟在内的多人加入,尤其是隋朝末年群雄之一李密,这位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成为了杨玄感的军师。
李密(582年-618年12月30日),字玄邃,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是西魏八柱国李弼曾孙,北周太师、魏武公李曜之孙,司徒、观国公李崇之子。李密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师从大儒包恺。他曾在隋炀帝身边担任侍卫,但因不满隋炀帝的暴政,称病自免,开始了他的反抗之路(另有记载是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在见到李密时,注意到他的眼白太多,眼神有狡诈之像,告诉左右将他辞退)。
李密为杨玄感提出了三条计策:上计是攻占临榆关,夹击隋军;中计是攻取长安城,号召天下英雄反抗隋朝;下计是夺取洛阳城,争取在第一线和隋军决战。然而,杨玄感认为洛阳是隋朝的中心,拿下这里就能号令群雄,便忽略了上计和中计,偏偏采纳了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