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翟儿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军,一路向着太原郡进发。他身先士卒,指挥若定,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充分地展现出了其卓越非凡的军事才能。
此时的农民起义军,人数众多且士气高昂,相比之下,隋朝守军则显得势单力薄。甄翟儿早就了解这一情况,果断下令集中兵力,直击隋朝军队的薄弱命脉之处。一时间,战场上杀声震天,硝烟弥漫,农民起义军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涌向隋军防线。
甄翟儿巧妙运用战术,时而分兵多路,迷惑敌人;时而合兵一处,猛冲猛打。他对战场形势的把握精准无比,每一次决策都恰到好处,让隋朝守军疲于应对、防不胜防。经过惨烈的厮杀,农民起义军逐渐占据了上风,最后生擒隋朝守将潘长文。潘长文出身于北齐皇族,后归附隋朝,成为隋朝的一名将领。甄翟儿抓到潘长文后,就杀死了他。
此事引起隋朝朝堂上下震惊。我们知道,隋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导致民不聊生。这种背景下,农民起义军得到了广泛的民众支持。隋朝军队内部则矛盾重重,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使得农民起义军在战斗中占据优势。
潘长文被杀后,李渊接管了太原郡的守卫责任,于是乎,隋炀帝杨广就做了个顺水人情,再次升任李渊为太原留守,负责缴杀起义军,恢复山西的稳定与统治。
有史书记载,杨广同时又下诏任命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担任李渊的副手,以便监视李渊的一举一动。
此时的隋炀帝在江都早已陷入躺平摆烂的状态之中,面对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叛乱和那些各自称王称霸的起义军领袖们,他根本无暇顾及,其自身都已难保。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样混乱不堪的局势下,隋炀帝居然还有心思去“特别关注”与自己沾亲带故的人。
这一监视行为,充分表明李渊在隋炀帝的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杨广的这种举动,无疑又进一步加深了李渊内心深处对他的不满情绪。
面对杨广的不信任以及农民起义军甄翟儿兵临城下的压力,李渊叫来李世民商议对策。
李渊紧皱眉头,看向李世民,说道:“吾儿,如今局势险峻,那杨广派人监视于我,甄翟儿又兵临城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