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忙说道:“大人明鉴,史书之言皆后人论断。今您若为一时之名节,致霸业难成,此非大智。且鄙人以为,唐公您有圣德仁义,待大业告成,再徐图突厥以正华夏威名。”
李渊停下脚步,看着眼前众人急切的目光,说道:“罢了,权衡利弊,我今日便依你所言。但你需密切留意突厥动向,定不能让其有机可乘,扰我后方百姓。”
刘文静面露喜色,再次拱手道:“唐公圣明,我等必殚精竭虑,不负大人所托。”
李渊环顾四周,在座的幕僚以及儿子李世民皆无异议,众人对刘文静的建议和说辞颇为赞同,于是便决定采用这一策略。
紧接着,李渊便派遣刘文静即刻出使突厥,并让他携带一封求和信。这封信的内容彰显出李渊的智慧与策略,其目的在于通过示弱和利益诱惑来实现自身的目的。
李渊在信中称突厥可汗“主上”并以“启”字开头,以表自己低姿态的尊重对方,极尽显示主动示好,信中提出:“隋朝统治腐败不堪,隋炀帝杨广暴政荒淫无度,如果大汗愿意支持我李渊南下伐隋,并出兵支援唐军,不再侵扰百姓,我李渊将把所有战利品,譬如美女珍宝赠予突厥可汗。同时,如果突厥可汗愿意,我将会像隋文帝杨坚一样和大汗保持和亲关系,同时每年都愿意献上大量财物以示诚意”等内容。
刘文静携带信件出使突厥,暂且不提。
再说李渊,他起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翻隋炀帝的暴政,建立自己的王朝。此时面临着突厥的强大威胁和隋朝末年的混乱局面,只有选择与突厥求和则能成功避免腹背受敌的困境,如果突厥可汗同意出兵支援,那将是如虎生翼,势如利箭。
只是他的求和信中存在过于示好的行为,确实如李渊所料,被一些后世历史学家批评为“对其辉煌成就的一生蒙上了一层灰”,因为这种过度的示好,可能会让人质疑他的政治智慧和领袖形象。
但笔者认为,李渊此时主动降低身份向突厥可汗示好的行为,看似是一种无奈之举,但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大格局、大智慧和长远谋略。俗话说:“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同时,他的这一行为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和外交策略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