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渊准备继续进行下一步进军计划时,又有驿卒来报,河北的武阳郡隋朝官员元宝藏主动献城投降了李密。
公元617年农历九月六日,武阳郡丞元宝藏决定向李密投降,李密非常高兴地接纳了他,并封他为上柱国、武阳公。
隋炀帝在大业三年(607年),改魏州为武阳郡,其地理位置历经变迁,大致位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一带,隶属于兖州。武阳郡的范围涵盖今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之处。自隋大业三年至唐武德四年(607年-621年),武阳郡共存续14年,后于唐朝改制时被撤销。尽管武阳郡的存在时间相对较短,但在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划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元宝藏是魏郡内黄人,祖籍钜鹿曲城,一说馆陶人。元宝藏的一生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并不突出,但他的兵变行为不仅反映了隋末唐初社会的动荡,也展现了个人在历史大潮中的选择和命运。他此时起兵投靠李密的瓦岗军,这对隋末的动荡局势产生了一定影响。
元宝藏眼见武阳郡周边起义暴动事件频发,他审时度势,觉得投降李密是个明智之举,于是就让自己的门客钜鹿人魏征,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投诚信给李密。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元宝藏投靠李密后,魏征成为李密重要谋士,后李密失败,魏征又成为唐朝官员。他是历史上着名的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其直言进谏,又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共同创建了“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魏征曾成功劝说李积归顺唐朝,为唐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又多次向唐太宗提出建议,帮助唐太宗改进治理,推行王道,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其倡导并推行的王道政治,强调以德治国,为唐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同时参与修撰《群书治要》、《隋书》序论等古籍,对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魏征代笔写的信里,不仅表达了元宝藏对李密的敬仰之情,还提出了两个请求:一是希望李密能把武阳郡改名为魏州,与隋朝魏郡相对,这样一来,他就更能借助“魏”姓的威望来提升自己的地位;二是请求李密让他率领自己的部队去攻打魏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