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了许久,萧造抬起头,看着任瑰,缓缓地说:“任瑰,你可担保我归降之后,唐公不会亏待于我?”
任瑰见萧造心中有所松动,连忙说道:“太守放心,唐公向来信守承诺。只要你诚心归降,必定得以重用。”
萧造终于长叹一声,起身向任瑰深深一揖:“罢了,罢了,这乱世之中,我也只能顺应时势了。任君,我愿归降唐公。”
任瑰利用自己在冯翊郡的人脉关系,对萧造进行了有效的劝降。他作为唐公李渊的使者,向萧造传达了李渊的意图,强调李渊的义军是来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萧造作为文官,理应顺应民意,归降李渊。任瑰还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萧造的文官身份和缺乏武略,使其在面对李渊的义军时处于劣势,进一步说服萧造归降。
公元617年九月八日,隋朝冯翊太守萧造看大势已去,李渊又是个潜力股,在任瑰的劝说下投降李渊。
萧造(552年-618年),字修之,南兰陵郡兰陵县(治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西北)人,是隋朝至唐朝初年的杰出政治人物。他是南朝梁鄱阳嗣王萧循之子,自幼聪慧,饱读诗书,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南朝梁被隋朝所灭后,萧造作为隋朝的臣子,历任多个官职。在隋炀帝时期,萧造被任命为黔安郡(今重庆彭水县郁山镇)太守,负责管理黔安郡的政务。黔安郡在隋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划,萧造的任命反映了隋朝对他的信任。不久萧造调任冯翊太守。萧造投靠李渊后被任命为刑部尚书。
李渊接到萧造的归顺文书后,将士们一致推举他担任太尉,并建议他增设官署,李渊高兴地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数日以来,河东之地依旧固若金汤,尚未能被攻克。然而,这并未影响到各方势力的动态。三辅地区的那些英雄豪杰们,每日皆有人前来投靠。他们或是听闻了李渊军的威名,或是怀揣着自己的雄心壮志,渴望在这乱世之中一展身手。
面对如此局面,李渊心中亦是有所盘算。他深知长安城乃天下之重心所在,若能一举拿下,则大事可期。因此,他有心率领大军向西挺进,直取长安。但与此同时,各种顾虑也涌上心头,令他迟迟难以决断。
在唐军营帐之中,气氛凝重又充满着决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