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这七月的长安城内,与外面的战火纷飞如同两个世界,城内已逐渐恢复往昔的繁荣,太极殿巍峨耸立,殿内气氛庄严肃穆。
唐高祖李渊端坐在龙椅之上,接受着文武百官的朝拜。朝堂之下,大臣们分列两旁,气氛凝重。
当高祖李渊拿到关于李密归顺东都洛阳杨侗隋朝残余势力的奏折时,并未表现出过多的吃惊。他微微抬眼,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对李密的不屑与洞悉。
高祖深知李密的为人,那是一个有着多次背叛经历,野心勃勃且又反复无常之人。在他看来,李密“妄自矜大”,自视甚高,犹如井底之蛙,眼中只有自身的利益与虚荣,根本不会真正忠于任何一方势力。
朝堂之上,李渊缓缓开口,声音沉稳却透着威严:“诸位爱卿,今日闻听李密归顺杨侗之势力,朕却并未感到意外。这李密,向来反复无常,早年便多次易主。朕之前曾修书于他,表面上推举他为天下之主,实则是权宜之计。”
说到此处,李渊舒展眉头,目光审视着朝堂上的众臣,继续说道:“朕料到他必定不会安分于杨侗之下,这厮妄自尊大,觉得其才略无人能及,又怎会甘心屈居杨侗之下?他这般举动,朕却觉得甚妙。”
李渊停顿片刻,然后扫视一周,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朕以为,如今李密之归顺,于我大唐并无实质之威胁。反而,此乃天赐良机。如今各方割据,王世充等势力与李密之间亦有矛盾重重。朕正可坐收渔翁之利。”
李渊站起身来,踱步至殿中,龙袍随风微微摆动,他继续分析道:“朕认为,杨侗此时重用李密,期间利益,必定会引起王世充那厮的不满,从而产生摩擦,走向分裂。而朕则可在旁静观其变。待李密再次与王世充发起争端,不管哪方得势,对我唐朝来说都是好事。朕当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扩充我大唐的势力,稳固朕之江山。”
朝堂上的大臣们听闻高祖的分析,纷纷称是,眼神中充满了对高祖的敬佩与信服。
此时,太极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李渊身上,为他镀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芒。他仿若一位布局于棋局之外的棋手,冷静而睿智地掌控着局势,展现出作为一代开国皇帝的非凡气魄与深谋远虑。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高祖李渊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