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8000多件珍贵化石,包括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化石、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等。和政地区的化石点分布之集中,化石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世所罕见。这些化石分属晚新生代四个动物群,全面展示了新生代哺乳动物群在和政地区繁衍、生息和灭绝的悲壮历程。
和政羊是在甘肃和政地区新发现的一种牛科动物,是麝牛类早期的祖先类型,表明麝牛这类动物的起源应该是亚洲。三趾马动物群是以该动物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动物——三趾马命名的,主要生存于距今约一千二百万年至五百万年的晚中新世。埃氏马是在和政地区的早更新世黄土地层中发现的一种新的真马化石,是世界上最大的真马。
披毛犀是已灭绝的最着名的冰期动物之一,和政地区发现了距今二百五十万年的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化石。
这里还有一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歌形式“花儿”,被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八坊十三巷则是临夏多民族文化的街区;着名的自然景观黄河三峡,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隋唐时期的河州,即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北部,东临洮河与定西市毗邻,西接大夏河与临夏市和临夏县为界,北隔黄河与永靖县相望。东乡族自治县成立于1950年,原名东乡自治区,1955年正式定名为东乡族自治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东乡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信仰伊斯兰教。这里有着丰富的马家窑、齐家等文化遗存,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年举办的民俗旅游节和美食节等活动,展示了东乡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是一个体验民俗活动的好地方。
隋唐时期的洮州,即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临潭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地方。
临潭县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唐置临潭县,清设洮州厅,民国二年(1913年)复置临潭县至今。这里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有汉族、回族、藏族等,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