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唐凌烟志 > 第82章 唐高祖在唐朝统一战争中不动声色的“大手笔”(1/16)
    公元618年十月十一日,唐高祖李渊下达诏令,任命时年五十一岁的右翊卫大将军淮安王李神通为山东道安抚大使,山东各路军队皆由其统辖调度;任命黄门侍郎崔民干为副使。

    李神通(567年-630年),本名李寿,字神通,是唐朝初期的宗室将领,李渊的堂弟,李世民(唐太宗)的叔叔。他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是隋朝海州刺史李亮的长子,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神通在长安,恰逢李渊在太原起兵,隋官搜捕李渊的同族人,李神通便逃亡到鄠县山区南部,与史万宝、裴积、柳崇礼等人起兵响应李渊。

    唐朝建立后,李神通被封为右翊卫大将军、上柱国、淮安王,并称其为“地惟近属,功参运始,杖节建旟,允当重寄”。

    淮安王李神通前往的山东道在当时指的崤山以东地区,主要是今天的河南省东部、山东省、河北省南部以及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最早的“山东”概念,指的是崤山和函谷关以东的地区,这是秦人东出称霸的战略要地。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是秦岭东段的支脉,以险峻的地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着称。它西起陕西华山东端,东至黄河岸边,长约160公里,是洛河与宏农涧河的分水岭。崤山不仅以其自然景观吸引游客,更因其在古代军事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而闻名。

    跟随李神通的副手崔民干出身于博陵崔氏,这个家族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望。崔民干原是隋朝醴泉县令,李渊太原起兵后,他主动归顺并奉献了所辖之县,因此成为李渊丞相府主簿,此后曾出任豳州刺史等职务,并在贞观十二年(638年)之后仍然健在,死后被追赠为幽州都督。

    在贞观六年(632年),崔民干被列为士族第一等,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不满。唐太宗认为,士族的排定不应单纯以士族门第高下为考量准则,而应当重视当朝官品高下。因此,他在贞观十二年(638年)重新修订了《氏族志》,将崔民干降为第三等。这一事件反映了唐太宗在打击门阀士族、提升皇权方面的努力。

    博陵崔氏的地位虽然在后来有所下降,但仍然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崔民干的家族与山东地域的高门大族有着通婚关系,这使得他在唐朝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