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元年(元618年)十一月初四,凉王李轨称帝,改元安乐。唐高祖闻讯后大怒,由此断绝跟李轨的关系,并囚禁后者派遣的使者邓晓。
我们前文讲到过,早在两个多月前的八月,李轨派遣兄弟李懋前往长安进贡与高祖李渊交好,打算投靠唐朝,随后,李渊又命令鸿胪少卿张俟德,前去册封李轨为凉州总管,并封他为凉王。
张俟德是唐高祖李渊派遣的使者,持节前往凉州,前去册拜李轨为凉王、凉州总管,并称呼他为从弟。然而,张俟德尚未抵达姑臧城,李轨便已经称帝。李轨称帝后,立儿子李伯玉为太子,设置百官。
其实,李轨占据河西后,其权力欲望就开始日益膨胀,面对唐高祖李渊的封赐,他怎会满足于凉州总管和凉王的职位,而是渴望更进一步,成为皇帝,以实现更高的权力和地位。他的野心逐渐显露,开始积极谋划称帝之事。
李轨的部下曹珍等人见状,便劝说他效法南北朝时期的萧詧。表面上向强大的唐朝称臣,以示谦卑,但实际上保持自己的帝号,以此来维持河西地区的独立性和权威。
萧詧(519年-562年),字理孙,是南朝梁武帝萧衍之孙,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西梁(后梁)的开国皇帝。太清三年(549年),萧詧的兄长河东王萧誉受到湘东王萧绎的攻击,萧詧率众攻伐江陵,兵败后向西魏称藩,请求援兵。西魏攻破江陵后,萧詧被立为梁主,建立西梁,年号大定。
曹珍对李轨说道:“大王,如今天下未定,唐朝虽强,但远在关中,难以直接控制河西。不如暂且称臣,以避其锋芒,同时保留帝号,以稳固人心。”
李轨听后深以为然,遂采纳了这一建议,殊不知,他这个选择已经把自己至于万劫不复的道路。
李轨称帝后,与唐朝的关系迅速恶化。唐高祖李渊对此大为不满,认为李轨此举是对唐朝权威的公然挑战。李渊愤怒地说道:“李轨不过一介边将,竟敢妄自称帝,实乃大逆不道!”
于是,他下令扣押了李轨派往长安的使者,并开始秘密策划讨伐李轨的事宜。
与此同时,李轨的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分裂。皇子李仲琰与大臣安修仁等人为了争夺权力,互相倾轧,与谋臣梁硕存在政治矛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