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体恤民情,减轻赋税徭役,招抚流亡,恢复生产,以诚信治理地方,对主动投诚的盗贼宽大处理。在他的治理下,秦州境内盗贼纷纷归顺,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迅速恢复。这一政绩在当时传为美谈,也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此时,李密瓦岗军旧部将领徐世积还在山东地区的黎阳据守,尚未归顺唐朝朝廷。魏征已随李密投靠唐朝,于是他主动请求去安抚山东地区,被皇帝李渊任命为秘书丞,带着朝廷写给徐世积的劝降信,乘驿车到达黎阳,劝徐世积早日投降。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冬,黎阳城内寒风凛冽。徐世积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眉头深锁。
隋炀帝大业末年,十七岁的徐世积加入翟让的瓦岗寨,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此刻这位二十四岁的年轻将领手握重兵,占据着原属李密的黎阳地盘,自见到来自长安的使臣魏征后,他却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将军,”他帐下长史郭孝恪走近道,“魏征先生以故交的身份劝您归顺大唐,您为何忧心忡忡?”
郭孝恪是唐朝初年的一位杰出将领,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早年参加瓦岗起义,到归降大唐,再到镇守西域,最后以身殉国,他的事迹令人敬仰。
郭孝恪年轻时便有不同寻常的志向,但因不事生产,被父兄视为无赖。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郭孝恪率领乡里数百人投靠瓦岗军首领李密。李密见到郭孝恪后非常高兴,认为他果然如传闻中颍川多奇士一样,于是让他和徐世积(即后来的李世积,被赐姓李)一同驻守黎阳(今河南浚县)。在瓦岗军的岁月里,郭孝恪一直担任长史,不离徐世积左右。
618年(武德元年),瓦岗军溃败,徐世积归降唐朝,并命郭孝恪奉表入朝。唐高祖封郭孝恪为宋州刺史、阳翟公,让他和李世积经营虎牢以东地区。620年(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窦建德率军援救。郭孝恪进言道:“平定王世充指日可待,窦建德远来,粮运不便,这是天要亡他。大王应固守虎牢,屯军汜水,到时随机应变,歼灭他们就很容易了。”李世民听从了他的建议,最终取得了虎牢之战的胜利。郭孝恪因献计有功,被迁升为上柱国,并历任贝、赵、江、泾四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