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困境,传统音乐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急需新鲜血液注入。音乐院校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方案制定
音乐院校组织了由资深音乐教授、非遗研究专家以及非遗传承人组成的专业团队,共同研讨制定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制定前期,团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他们奔赴全国各地,深入到传统音乐非遗项目的发源地,与当地的民间艺人、传承者进行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各个项目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
基于调研结果,结合音乐教育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计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设置上,不仅涵盖了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史等基础课程,还针对不同的非遗音乐项目,开设了极具针对性的特色课程。例如,对于蒙古族长调这一非遗项目,专门设置了蒙古族长调演唱技巧、蒙古族音乐文化研究等课程,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长调的发声方法、独特的旋律特点以及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课程内容编排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部分,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引入大量的田野调查案例和学术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视野。实践教学则紧密围绕非遗项目展开,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亲自传授技艺,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
教学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非遗传承人成为了课堂上的主角。以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的教学为例,一位年过古稀的非遗传承人,怀着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每周都会按时来到音乐院校授课。他从木卡姆的历史起源讲起,生动地描绘了十二木卡姆在丝绸之路上的发展演变,让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
在传授演唱技巧时,他耐心地示范每一个音符的发音、每一个颤音的处理,手把手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他强调,十二木卡姆的演唱不仅仅是声音的表达,更是情感的传递,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情感。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逐渐掌握了十二木卡姆的演唱精髓,能够用歌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