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还说:太子的后宫要好好选,以后那些女孩子的娘家都是东宫的助力。有皇上撑腰还要什么助力?这时候搞这些,要是先帝,早就疑神疑鬼的弄死你们母子了。还亏得是现在的皇上,知道你这德行,才没惹祸上身。
这么没谱的事,就这二百五的皇后一听,还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开始对着东宫下手了。
太子东宫按规制:除太子妃正二品,下边可以有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训十六人,正七品;奉仪二十四人,正九品。
选的第一个良娣是个正三品文官的嫡女,娘家品级不算高,但风评极好。这个倒是正常操作。之后又往东宫抬了两个良媛和三个承徽,这几位娘家也差不多的是四品至六品的官员,人数上除了多了点,时间距离也近了点,其他的倒也算正常。
看到这里倒也尚属正常,皇上和太后看着也不算太离谱,就没再严防死守了。正常人都想了:当娘的还能去害自己的亲生儿子?
谁知才放松警惕马上就出问题了。皇后不知道听了身边那个傻子的话,就要为太子找帮手、找助力,拉拢文官不够还要拉拔些个武官、还要是在京城里有权柄的武官。这不妥妥的有病吗?太子啊,地位就仅次于皇上了。
这时候了还需要武官的权柄吗?太子只要好好孝敬皇上这个爹,把爹伺候好了不就完了?这就是皇上是个明白的帝王,这要是先帝?不得怀疑太子有不臣之心?只要脑子没包的人都懂,就皇后这个傻乎乎的不知道怎么想的,信了!
选了个从三品的武翼都尉的女儿做五品的良媛,皇后还把人家姑娘召进宫相看了,觉得挺满意的。但这位小姐在家里颇为受宠,不愿意做这个五品的良媛——一近东宫位份不高还没自由了,于是婉言推拒了。
皇后倒是果断的很,直接就下了懿旨。嫌正五品的良媛位份低?好办,直接改赐了一个良娣。这就惹了麻烦了,这位武官的女儿封了良娣,东宫就有两位良娣了,两位良娣娘家看着差别不大——一个正三品的文官,另一个是从三品武官。
但问题是武官在启国本就要比文官低个半级,这么算的话两位良娣的娘家是相差了一级的。要说多吧?也不多,但要说少?也不少。赐婚懿旨一下,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