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他去向彭秋请教问题,彭秋一着急时总会蹦出来几个英语词汇,过了一会儿她才会反应过来,然后不好意思地看着陈闵明,用汉语词汇再解释一遍给他听。这让陈闵明觉得很丢人,自己高低也要学点英语,好知道彭秋说的那些是什么意思。
陈闵明却没想到,在英语学习班里遇到了周小红。
周小红也没想到会在这遇到陈闵明,她来学习,纯粹是因为她觉得作为招待所的前台,经常有机会接待外宾,英语应该过得去才行。况且学习的费用工会报销一半,那干嘛不学?阴差阳错跟陈闵明成了同学,她高兴得如同中了彩票一般。
上课时,两个人自然而然常坐在一起;原本在招待所里很少打交道的两个人,一时间多了很多聊天和接触的机会。
在电大的英语夜校班共同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陈闵明与周小红渐渐地熟悉了起来。
陈闵明这才发现,这个平日里闷声闷气看起来不起眼的周小红,其实学习能力特别强。陈闵明早听人说过周小红也来自农村,她平常说话有着浓重的东北口音,就连她日常工作中刻意使用的普通话里,作为异乡人的陈闵明都能轻松听东北话的痕迹;可是在英语班,一旦老师让周小红做对话练习或朗读一段课文,从她嘴里说出的,就是那种自己听都没听过的洋气的腔调。这不仅是他自己一个人的感觉,就连学习班的老师都夸周小红发音标准。可以说,说英语时的周小红简直就是另一个人,她不再是一个普通小地方来的农村姑娘,而更像是自己在电视上看到过的那种摩登女子。
陈闵明哪里知道,那是周小红无数个清晨跑到花园山,跟着磁带和复读机反复练习的结果?他只是不禁对这样的周小红暗暗欣赏。
1992年底,当市政府招待所后身的十字路,突然间冒出了几个生意十分火爆的铁板鱿鱼摊子的时候;招待所歌舞厅的生意却实在冷清得没有办法了。
经过同市政府招待所漫长的谈判,朴敏终于在1993年的元旦到来之前,如愿以偿承包了市政府招待所餐厅的歌舞厅。朴敏把这当作迟来一年的新年礼物。为了让这个礼物尽快变成自己人生中的大礼,朴敏顾不得耽搁半刻,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接下来的行动。
朴敏第一时间带着自己的全部家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