隙,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荆棘如同张牙舞爪的恶魔,肆意地生长在道路两旁,无情地划破他们的衣裳,在他们的肌肤上留下一道道血痕。然而,众人对此毫无怨言,只是随手摘下几片树叶,简单地包扎一下伤口后,便又毫不犹豫地继续赶路。在这片山林之间,大禹的目光犹如鹰隼般敏锐,他仔细观察着雨水的走向——每当天空降下甘霖,雨水如何顺着山坡的地势,潺潺汇入黄河的怀抱;他还深入探究山林植被对水流所起到的双重作用:一方面,茂密的植被犹如天然的屏障,能够有效地阻滞雨水的流速,减缓洪水形成的速度;另一方面,它们的根系又如同大地的触角,深深地扎入泥土之中,牢牢地固定住土壤,防止泥沙被雨水轻易冲刷进黄河,从而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
当行至黄河中游地区时,眼前的地势逐渐变得开阔起来,广袤的平原与起伏的丘陵相互交错。这里,正是黄河水势变化最为复杂多样、最为波谲云诡的区域,大禹和他的助手们深知责任重大,因此愈发小心翼翼。他们奋力登上高耸入云的丘陵之巅,极目远眺,俯瞰着黄河如一条巨龙般在大地上蜿蜒穿梭的走势。大禹手持自制的简易绘图工具,凭借着他那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一笔一划地绘制着简易的地图,仔细地标记出河道的每一处弯曲、每一段宽窄变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水势的细节。而在平原地带,他们则采用更为直接、精确的测量方法:大禹亲自指挥助手们,将特制的木杆缓缓插入浑浊的河水中,然后根据木杆入水的深度以及在水流冲击下晃动的频率,运用他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计算方法,精准地估算出河水的流速。
他们的勘察方法丰富多样,且每一种都严谨细致、一丝不苟。除了最为直观的直接观察与实地测量之外,大禹还深知民间智慧的无穷力量,因此,他积极主动地向沿途的部落居民虚心请教。每抵达一个部落,大禹都会不辞辛劳地召集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者以及那些常年在黄河上讨生活、经验丰富的渔民。他态度谦逊,言辞恳切,耐心地向他们询问此地黄河水患的历史渊源与独特特点。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回忆着往昔那些惊心动魄的洪水,他们用沧桑而沙哑的声音,详细地讲述着洪水通常发生的季节规律、每一次洪水所淹没的大致范围以及洪水退去后所留下的痕迹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