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苍苍,眼神中透着岁月沉淀下来的稳重与经验,他身上穿着的兽皮衣物虽然破旧,却干净整洁,显示出他对此次讨论的尊重。他双手微微颤抖,却依然坚定地站在那里,等待着大禹的回应。
大禹神色镇定,不慌不忙地解释道:“长者所言,禹亦深知。然水之性,避高而趋下,若能顺其性,依地势开凿河道,引洪水入于大海,使其畅行无阻,便可解眼前之危,亦绝后患。”说罢,大禹走到一旁,拿起树枝在地上简单画出黄河走势与周边地形,比划着疏导的路径,“看此地势,若于此处拓宽河道,引水分流,可减水势;彼处有低洼之地,可开渠引水,徐徐泄洪。”众人围拢过来,看着地上的简易图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一位年轻的勇士站起,大声道:“大禹,此策虽妙,然工程浩大,需耗费无数人力物力,且耗时长久,部落百姓能否支撑?”其言一出,众人又陷入沉思。这位年轻勇士身材魁梧,肌肉贲张,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担忧和对部落百姓的关切。他身上的铠甲虽然简陋,却被擦拭得锃亮,那是他在部落中英勇战斗的象征。
大禹微微点头,神色凝重:“确如勇士所言,工程艰难。然堵截之法,屡修屡毁,百姓苦不堪言,终无宁日。疏导之策虽一时艰辛,却可一劳永逸。吾等可联合各部落之力,分工协作,老弱妇孺负责后勤,青壮男子投身工程。且沿途可借水势,灌溉农田,造福百姓。”
众人听后,心中权衡利弊。一位智者模样的人抚须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大禹之策,看似冒险,实则蕴含深意。治水之道,本就需创新变革。若能成,华夏大地将重获生机。吾愿支持。”这位智者面容清瘦,眼神深邃,仿佛能看穿世间万物的表象,直达事物的本质。他身上穿着的布袍虽然朴素,却散发着一种宁静致远的气质。有了智者的表态,不少人开始转变态度,纷纷点头称是。
尽管仍有少数人面露疑虑,但大多数人已被大禹的方案所打动,被他的远见卓识与坚定决心所折服。在众人的目光注视下,大禹心中感慨,他知道,这是治水路上关键的一步,虽有质疑,但只要坚定信念,携手共进,疏导之策必能成功施行,黄河水患终可平定。“我”在一旁,将这场激烈的讨论、众人的观点与大禹的治水理念,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深知这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