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贻孙可能当此大任?”赵匡胤又看向王祐道。
王祐自然觉得王贻孙是个合适的人选,自契税开始施行,王贻孙可谓亲力亲为,很多事都是经过他的手来操办,做事有章法又稳重,是个合适人选。
王祐表了态,赵匡胤并没立即下旨意,只道:“眼下,潘美、尹崇珂还未回京,番禺之地也需要修整一番,此事”
赵匡胤看了眼吏部侍郎,说道:“你们吏部从中选几个合适之人上报,从提举、同知到郎中、佥事,不可敷衍不可马虎,至于船厂,待朕决定好番禺知州再说。”
可以说,王贻孙是赵德昭的人,赵匡胤的反应让朝中不少人起了心思。
殿下提出的建设市舶司,按理说,该是殿下负责,即便殿下手头事多,也该让殿下选人。
对于王贻孙,没人觉得有问题,可官家偏偏没有当堂应下,也不知是为何。
赵光义却是无可无不可,他本就是试探一二,若赵匡胤当真应了,那也没什么,还有其他职位可以给他安排。
若是不应,哼,想来官家也知道二郎风头太盛,想要打压一番了吧。
也是,再让他这么发展下去,不知官家晚上还睡不睡得安稳。
散朝后,赵光义便直接去了吏部,将陈从信和石熙载的名字写在了备选官员名录上,想之后再运作一番,总能安排个职位进去。
赵德昭则不同了,他心中有些郁闷,跟着薛居正就到了政事堂中,见他们三人云淡风轻的,到底忍不住,开口道:“官家为何不应象贤这事?赵相、老师,吕参政,你们不觉得他的确是目前最合适的人选吗?”
还没等三人回答他这话,他又继续道:“象贤处理契税、茶榷也攒够经验,为人廉洁、处事稳重,怎么就不行了?”
“官家也没说不行啊!”赵普好笑着看了赵德昭一眼,说道:“殿下这么心急做什么?潘将军他们还未回京,此事至少也要过个一年半载的才能施行。”
“殿下莫急,依下官看,此事不是这么简单,”吕余庆笑着示意赵德昭坐下,同他分析道:“岭南同京师不同,气候湿热又多瘴,土人也多,王贻孙如今在户部好好做下去,官家给他一个侍郎总是有的,在京师总比去岭南要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