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诊碰上与枢椎相关的病症,我就厚着脸皮一路跟着,问东问西,同行们都笑我太痴太傻,可我哪顾得上那些。有时候师傅被我问烦了,还会训斥我几句,但我心里清楚,只有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能学到真本事。”
说到这儿,道长轻轻叹了口气,嘴角泛起一丝略带自嘲的苦笑:“到了第 3 颈椎,它开始呈现出比较典型的椎体模样,你可别小瞧它,在颈椎做屈伸、侧屈这些日常动作时,它可是关键的‘传动齿轮’。我那时心急,还没把它在各种姿势下的受力情况分析透彻,就贸然上手实操。结果,诊断时错判了病情,差点让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师傅大发雷霆,狠狠斥责了我一番,那段时间,我满心愧疚,在师兄弟面前都抬不起头来。但也正是那次刻骨铭心的教训,让我明白,根基不稳,谈何治病救人。”
“第 4、5 颈椎,处在颈椎生理曲度的关键位置,就像两座拱门的拱心石,承受着来自上方头颅、下方躯体的巨大压力,自然也是病变的高发地带。” 道长微微眯起眼睛,似乎又看到了曾经那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自己,“为了摸透它们在不同姿势、不同外力作用下的变化规律,大冬天的,我跑去码头边,守着那些搬运工人劳作。寒风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手上,没一会儿,手脚就冻得没了知觉,可我眼睛都不敢多眨一下,就死死盯着他们搬运重物时,颈椎瞬间承压的细微改变,心里默默分析、记录。”
“第 6 颈椎,它的横突前结节格外突出,这本该是辨认它的醒目标志。但实战中,哪有这么容易。患者个体差异巨大,有的肌肉发达,有的脂肪堆积,再加上病变引发的肿胀,常常把这标志性的结节遮得严严实实。我不知费了多少心力,一点点摸索,从不同角度按压、感知,才总结出一套在复杂状况下精准甄别的方法。”
“至于第 7 颈椎,它最靠近胸椎,那个明显的隆突,常被当作定位的关键标志。可也正因为它太突出,一旦自身出现病变,反而容易误导诊断方向。我在这上面栽过不少跟头,有时候满心笃定是别的病症,结果根源就在这第 7 颈椎的隆突病变上。反复琢磨、对比大量案例后,才渐渐分清正常隆突与病变状态下的细微差异,不再被表象迷惑。”
讲完这一路磕磕绊绊的求学往昔,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