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问题的核心
身心问题探讨心灵或意识与身体或物质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心灵与身体如何互动及二者关系。最初心灵被视为非物质、具超越物质特性,身体是物质且依赖物理法则,二者截然不同,其互动机制成难题核心。
唯物主义观点
科学进步使心灵现象可用物质过程解释,大脑活动和神经系统工作可能是心灵现象基础,心灵被看作大脑特定状态下产生的副产物,即唯物主义观点。但唯物主义面临意识本身性质难以完全解释的问题,如意识中的主观体验(感知世界方式、感受痛苦或快乐体验等内在感觉)难以还原为大脑物理过程。
功能主义观点
功能主义认为心灵本质在于实现的功能,心灵状态像计算机程序,通过特定输入处理输出思维、感知和情感反应,心灵不依赖特定物质实体,是功能系统,只要系统能完成类似功能(如人脑、动物大脑、人工智能处理系统)就视为具有心灵。功能主义难点在于定义功能及理解其如何对应实际意识经验,心灵主观经验复杂,如看到颜色、体验痛苦快乐的主观感受难以仅用物理过程解释,虽能描述大脑活动与思维感知现象对应,但大脑活动与内在体验联系仍是哲学难题。
另一种视角
除关注心灵和身体关系外,还有观点认为心灵不仅是大脑产物,还与个体所处环境密切相关,心灵很多功能和体验通过与外部世界互动实现,如感知涉及身体与环境互动、行为反馈等,此时心灵不再是封闭于大脑内部的单一过程,而是与外部环境和身体状态交织的复杂网络。
关于记忆存储介质为蛋白质肽分子链的证据(记忆会改变分子结构):
从实验现象来看,在对某些低等生物如海兔的研究中发现,特定的刺激会导致其产生特定的反应并形成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其神经元中会产生一些新的蛋白质和肽分子链,而且抑制这些分子的合成会影响其记忆的形成和巩固,这表明肽分子链可能与记忆存储有关。
从生理机制角度讲,肽分子链可以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化学性质,能够与神经元的细胞膜或其他细胞内分子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信号通路或分子复合物,从而参与记忆相关信息的编码和存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