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李建民写的只是一个大致框架,却也奠定了实施的基础。接下来的具体细节则要由几位领导结合实际情况来完善。
“老刘啊,光你一个人欣赏不行呀,我们也想知道具体是怎样一回事呢!”
秦敬新与刘厂长平日交情匪浅,说话也就直率了一些。
听到提醒,刘厂长连忙将材料递给众人。其他人也聚在一起开始阅读。
随着硝览渐深,在场所有人逐渐陷入震惊之中,这个方案几乎涵盖了所有提高生产积极性的有效办法。在现代社会积累丰富经验的李建民对此胸有成竹,他深知这套方案还算温和,毕竟真正极端的做法实在不敢搬出来
诸如某些苛刻的时间管理和竞争法则等,要是拿到当时,肯定会引来广泛争议,甚至触犯劳资保护政策。
“就依这个办吧。”刘厂长最后表态,“待会儿让办公室通知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开会讨论具体执行细节。基本原则确定了谁都不能改。”
然而话锋一转,他又面露顾虑:“不过还有个问题比较棘手。”
王厂长追问道,“什么问题?”
刘厂长回答说,“涉及到一些物资分配的事,小量供应没问题,但是大额物资确实难以保证厂里承受。”
听罢,李建民拍胸脯保证:“这个你们放心,我去搞定物资问题。现在先安排两辆卡车配两名司机帮我运一批回来应急用,确保不影响正常运营,同时我会联络粮食供应站和肉类供应点确保按时供货,绝不会少任何一样。对于更多的物资需求,我会另外想办法。”
紧接着他又认真地强调说,“所有货物到厂必须当天结算清楚货款,而且价格一定低于市场价。”
接着他说起注意事项:“关于此事,所有人都必须严守秘密。当今之计走漏风声可是非常严重的事,运输队伍尤其要注意管理。”
听完这些安排,其他几人均表示认同,并承诺一定会全力配合李建文的工作,确保方案顺利执行。
恰在此时,广播里传出一则消息:
---
广播连续播放三遍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工厂:
“同志们,经上级批准,北国大学毕业的陈工程师今日起正式加盟咱们钢铁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