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准的家族成员之中,其母亲收养的最不放心和七弟李澂,无疑是一个颇为独特的存在。回溯至两年前,彼时还未满14岁的他,在清政府公费的支持下,满怀着对远方未知世界的无限憧憬与期待,毅然踏上了远赴日本留学的征程。在这群朝气蓬勃的同行少年里,有一人在李准的记忆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其中一位,便是七弟的授业恩师 —— 汪道铭。
汪家叔侄三人,在当年广东举人的激烈角逐中,皆名列前茅,而汪道铭更是独占鳌头,一时之间,声名远扬,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风光无限。奈何命运弄人,父母的过早离世,使得他的生活轨迹陡然发生了转变。他不得不跟随长兄长嫂一家,在那逼仄狭小的屋檐下寻求一丝庇护。长兄家中人口众多,生活拮据。长嫂的为人尖酸刻薄,每至用餐之时,她便会匆匆忙忙地将饭菜端上桌来,而后迅速地呼唤自己的孩子围坐一团,那故意不等汪道铭的举动,以及时不时投来的嫌弃目光,犹如一根根尖锐的刺,深深地刺痛着汪道铭的内心,却又让他无可奈何,只能默默忍受这一切。
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在营务处从事财务工作的堂兄,将汪道铭举荐给了李准。彼时的李准,在与汪道铭初次相见之时,便敏锐地察觉到了他的才华横溢以及深陷困境的窘迫之态,心中不禁泛起了一丝怜悯之意。李准语气诚恳而又真挚地说道,愿意为他提供一个担任家庭教师的宝贵机会,并且给予他极为优厚的待遇。每月 12 两的薪资,在当时那个年代,这一数字远远高于举人老师每月所得的 8 两报酬,甚至与进士老师的16两相比,也毫不逊色,而且每日还有一毛钱的早餐补贴,这份待遇,对于汪道铭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在李家担任家庭教师的这段时光里,汪道铭充分展现出了他扎实深厚的学识功底以及别具一格的教育方法。汪道铭静静地站在书桌前,手中捧着书卷,神情专注而又充满激情地为孩子们讲解着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在李家辛勤教学一年之后,汪道铭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 前往日本,去追寻他心中那更为远大的理想。
抵达日本之后,他全身心地投入了政治活动之中,紧紧跟随孙中山先生,积极投身于闹共和的伟大事业之中。在日本的大街小巷,都能够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