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此言,实则暗含深意,乃是为皇子赵德昭争取权势之举。赵德昭已届二十之龄,却迟迟未得封王,太子之位更是悬空未决。这使得朝廷之中,关于储君之选暗流涌动,一派支持赵德昭,另一派则倾向于赵光义。
赵普身为儒家读书人,极为看重传承顺序与正统之道,他坚定不移地站在赵德昭一方。再者,赵普一直辅佐赵匡胤,自然希望能在未来继续辅佐皇子继位,从而保全自己的权力与利益。毕竟,他与赵光义素来意见不合,因储君之事更是争执多年,早已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此番提议,既是为了国家大局,也暗含了他对赵德昭的期许与扶持之心。
赵普此言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引来诸多大臣的附和。侍郎、员外郎、殿中御史等官员纷纷站出身来,他们或慷慨陈词,或低声附议,皆表达了对官家册封皇子赵德昭的支持。更有甚者,直接提出若能一锤定音,立赵德昭为太子,那将是国家之大幸。
“官家,臣亦觉得赵相所言极是,赵殿下天资聪颖,德才兼备,实乃储君之不二人选!”一位侍郎声音洪亮,言辞恳切。
“臣亦支持册封赵殿下为亲王,以彰显其尊贵地位,同时也好让朝廷上下一心,共谋国事!”另一位员外郎紧随其后,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随着这些大臣的纷纷附和,场面瞬间变得热闹起来。他们或成群地低声讨论,或高声发表自己的见解,整个朝廷仿佛被一股热烈的气氛所笼罩。
赵光义听闻此言,心中不禁暗叫一声“不好”。他深知赵普此人老谋深算,极会挑选时机。如今皇兄赵匡胤欲御驾亲征,朝中主政之人空缺,赵普便趁机提出册封赵德昭之事。赵德昭已过弱冠之年,确实已具备管理政事的能力,这与三四年前的情形大不相同,令赵光义倍感棘手。
然而,赵光义心中虽急,却不敢轻易表露。他深知,一旦自己直接阻拦,那野心便如同被揭开的伤疤,暴露无遗。他这些年虽也积攒了些势力,但在皇兄面前,仍如蝼蚁般渺小,随时都有可能被收走。
因此,赵光义只能强作镇定,表面上不动声色。他暗暗思量,该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又该如何在不影响皇兄决策的前提下,巧妙地维护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