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同学爱翻脸,所以明朝隐士也是高风险…
在二十四史当中,汉代就有专门为归隐者而作的《后汉书·逸民列传》,这可是列传啊,所谓列传者,便是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就足以说明在这个时间点上整体社会对于隐士的态度了。
或许是因为官方对于隐者的认同,又或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推崇,所以不仅是《后汉书》当中有,《汉书》里面也有大量的关于隐士的传记。
隐士的理论基础,大概就是因为某个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但是这个人说过的话太多了,他基本上一生都在说话,所以有时候各自的话有各自的意思,连他自己都未必全数都记得住…
所以在汉代,尤其是在王莽时期,…士之蕴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
这些归隐者,大部分人都是士,可以说基本上都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在某些时候甚至是儒家大佬。因为儒家最为经典的一句话就是学而优则仕,然后在难以做到兼济天下的时候,便可以光荣的甩一甩袖子,然后表示独善其身,躲到山林之中,不立危墙之下。
尤其是在官吏之中,端起碗吃饭的时候说凑合,然后稍微有些不妙,便是立刻将碗一丢,归隐乡野…
当然也有一些天性使然,性情冲淡之人,就像是后世之中也有许多人是社交恐惧症,人一多就不自在,所以自然而然的选择了隐居。这些人有能力为官当时并没有当官,甚至对于当官相当的排斥,算得上是隐士行列当中的较为纯粹的那一种,不管外界情况如何变化,他们一辈子都不愿出仕,始终是处于归隐的状态。
这种真隐士,数量其实不多,在整个的华夏历史之中,整体也较为少见,绝大部份的隐士只是身处江湖,意在高堂,稍微见到了一些好处,立刻就是真香了得。
殷陌就是等待真香到来的那一个人。
往日兮,仗剑关中,今日兮,挥毫竹林。煮酒兮,诗画为伴,归隐兮,得养残龄…
殷陌笑呵呵的高举酒爵,言辞之中也不失豪迈,颇有些看破红尘的味道,当然,如果说殷陌怀里不搂着个美姬,那就更有隐士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