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所言,并无夸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还略显保守了一些。
实际情况是山东上下,内卷十分剧烈。
谁不想要出人头地?
在众多竞争者的情况下,谁当选谁不当选,用什么来说话?
名声么?
就算是名望是真实的才能代表,但是名望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归根结底,就是钱。
这种内卷的程度,最终导致了官吏只有贪钱,越有本事贪钱的越能孝敬上司,越能得到升迁…
在曹操对于谯县之中进行治理的时候,冀州之中还有不少的地方依照着惯性在运作着。曹操在冀州刚展开了两三次的考试选拔,但是很快的,这种考试的选拔就停止了。
因为在这些通过考试而上任的官吏之中,这些寒门子弟,很快的就出现了各种不称职,不合群等等的问题,甚至还出现了贪腐被现场抓住的人,使得许多乡野大贤又是上蹿下跳的表示,取才要取贤,量人要量德!
话都没错,是要注重贤与德,但是这些贤与德又是从何而来?
没有水军…呃,专门的人特意评点,又有几个普通人可以得到这些声名?
于是,曹操好不容披荆斩棘开出来的新路,并没有多少人去走。许多人兜兜转转,又重新走回了老路子。
曹操想要变革,也就意味着他要和所有人作对。
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嗯,这个百姓是指士族子弟,而不是普通黔首,毕竟大汉当下,有的黔首连姓名都没有,自然也称不上什么百姓。
这些在旧系统之下运行的官吏,也不是说完全没有什么晋升的机会。
只不过这些晋升的机会,按照旧有的惯例,都是要花钱的…
就比如栗攀的兄弟栗成,就是准备晋升一下。
栗攀去走了一条相对来说比较冒险的路子,而作为他的兄弟栗成,就自然要去走一条稳妥的路子。栗成必须和栗攀做切割,至少是在表面上的切割,然后作为栗攀的退路。
许多士族家族也都是这么干的,多方投注。
因此在栗攀在兖州豫州搞事的时候,栗成就默默地在冀州之中,默默的拿钱捐了一个小官。
不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