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身告辞时,见高务实又伏案疾书,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烛影中,他赐服上的金线蟒纹与案头的算盘、农具图、星象仪交相辉映,竟分不清究竟是蟒纹在动,还是那些代表实学的器物在动。
雪后初霁的月光里,文渊阁的檐角挂着长长的冰棱,在夜风里轻轻晃动,如同悬在旧制度头顶的万千银针。高务实知道,要让这些银针精准落下,刺醒沉睡的官僚体系,唯有让实学的种子在每一块土地上扎根,在每一个学堂里发芽,让算盘与经卷同列,让犁铧与笔砚共生。
当晨钟响起时,高务实终于搁笔,看着案头堆砌的文书、教具、种子,忽然想起多年前自己与受命起复的三伯一同进京,自己当时就想,若要改变大明,归根结底要在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机制上做出改良。
如今,他终于有了改革科举、改革学制的权势。他要让全天下的学子都知道,圣贤之学不是空谈心性,而是能让田多产粮、水能上山、器能利兵的经世之学。
“来人,”他唤来小宦官,“将《教改条陈》抄录三份,一份送司礼监,一份发六部,还有一份——”他望着舆图上的应天府,“快马加鞭送应天巡抚,着其趁着马上开春,立刻动工修建农艺堂,我要赶在清明前,让第一株京华稻种播进试点学宫的试验田。”
窗外,启明星在紫禁城的飞檐上闪烁,如同改革路上的点点灯火。高务实知道,前路仍有荆棘满布,但当他想起昨日在乾清宫看见小皇帝握着算盘认真计算的模样,想起西域去年传来的屯田丰收捷报,便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这一夜,文渊阁的灯火直到寅时方灭。
雪,终于彻底停了。黎明的微光中,紫禁城的琉璃瓦泛着温润的光,如同为这场即将铺开的教改,铺上了一层希望的底色。
高务实望着东方渐白的天际,忽然想起自己写在工匠学堂门口的对联:“读圣贤书,也要知稼穑艰难;怀经纶志,不可忘格物致知。”
是的,这才是他想要的大明:经史与实学齐飞,圣贤共工匠一色。而他,愿做那个在雪地里播撒火种的人,哪怕霜雪满鬓,也要让实学的烈焰,烧尽所有的陈腐与偏见。
----------
感谢书友“初次登录”的打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