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人心脾的感觉,给人健康积极向上的力量。
面前的光屏,杨平翻来翻去,想找一找是否有病理解剖实验体。
这样可以进行病理解剖,积累各种创伤和疾病的解剖生理数据。
但是,很遗憾,这六千例全都是正常解剖。
杨平决定做完全身解剖后,自己动手,制造一些创伤条件下的病理解剖。
任何血管断裂后,断端要么在原地,要么回缩,回缩也是沿着血管的鞘管回缩。
杨平尝试制造各种血管断裂,剪断、拉断、挫断等等,再去找血管断端。
有熟练的正常解剖为基础,找起来不难,难的是如何在几秒钟,甚至更快的速度找到。
如果单纯靠熟练的解剖知识来做到,必须积累大量的实验体解剖,具体多少个,杨平也不知道。
一个解剖实验体又出现在手术床上,杨平第一时间解剖血管,从心脏开始,将全身的主干血管解剖一遍,然后再回到心脏。
系统空间还有几千个解剖实验体,解剖训练有静态的,有动态的。
杨平之前因为伦理顾忌,拒绝了动态解剖训练,一直使用静态解剖训练。
这只是实验体,是模拟出来的,完全不用有伦理顾忌。
为了获得更加真实的动态解剖知识,杨平决定使用动态解剖训练。在进行全身解剖训练的同时,特别针对血管进行解剖。
熟练是没有止境的!这是杨平在空间培训的最大感悟。
每次认为已经触摸到极限,但后来还是超越了所谓的极限。
只不过越到后面,提升的速度越慢,跟电池充电差不多。
一个又一个实验体被使用,杨平在心里默念:一定要做到瞬间判断出血点,瞬间找到出血血管,瞬间做出止血处理。
用人力去对抗那台高科技的机器和人机合一的高桥及佐佐木。
虽然人力终究有极限,但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杨平想试试,一个人对解剖的熟练究竟可以到什么程度。
他决定疯狂一把,把剩下的五千个解剖体全部用完,用来提高解剖熟练度。
光华碎裂又重组,又一个实验体出现在手术台上,机械手递来手术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