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喝酒,这很明显的是一个很大的反差。
他一心求死想要毁掉身体的技能,却宁愿死也从未想过沾染损害身体的坏习惯。这样的反差,让孤独的情绪在不言中慢慢渲染开来,他求死不是受够了生活的磨难,而是不再能忍受无人理会的寂寞。
二是旁人自杀的态度,与他们的职业形成了反差对比。
开旅馆的老板发现尚万喝药晕倒在地,第一反应不是心痛而是埋怨,比起有人死他更害怕有人在他的旅馆死;江中的救助人员,对源源不断的跳江者感到厌烦,比起有人自杀他们更讨厌不断被加大的工作量;
精神病医生对尚万和“看不见的人”交流感到害怕和不解,他并不太关心病人的心理问题。
三种类似的反差,三次同样的嘲讽,三次有力地证明了为何没有亲人的尚万越来越感到孤独。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看似亲近实则疏远,除非是和自己紧密相关的人,否则其他人的生死根本无暇顾及。
我想这一定是李易导演,在运用这种手法,来对这个冷漠的社会的一种控诉。
生死无疑是非常严肃的话题,可是却偏偏用喜剧的方式来展现自杀,这未尝不是对这个社会的一种讽刺。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反差细节。比如同被警察拘留,尚万没有家属可以接他,但另一个醉酒昏睡的青年却有母亲将他深夜带回,即使又打又骂,可至少他有家人!
又比如尚万和秀秀,一个是渴望拥有家人的孤儿,而另外一个却是有家人,却厌恶家人,同样的是巨大的反差。
再比如尚万的身世,他原本是家中被所有人偏爱的老小,却在一场车祸后变成了无人记得的孤儿。
这些不往深处想不会在意的细节,不往深处思考不能领会的深意,把导演对尚万的私心曝光在一个个镜头的面前。导演如愿以偿地让观众对尚万充满同情,更让之前看起来无厘头的情节,裹上了一层伤感的情绪。
搞笑不是目的,而是包装难过的外衣。死亡不是需求,被爱才是尚万最终的愿望。究竟如何做,孤独的人才能得到救赎呢?
也许爱再也看不见,也许承诺再也摸不着,但逝去的人也依然在用他们的方式爱你。
在电影的结尾,导演给了三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