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现实无数次演绎着。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杀手的自定义是只杀他认为该杀的人,那被杀的皮条客和送餐员是否也做些不甚好的事呢?但即便如此,狙击手的戮杀依旧逃离不了道德审判。
坏人、好人,何为坏,何为好?斯图和狙击手都不是可以直接贴上标签的好坏,在人物塑造上不是单一刻板的形象。从另一个角度看,若是我们虚化狙击手的人物个性,此时的狙击手更像是幻化的斯图的审判者,也是斯图自我的心魔,即另一个斯图。
自拥为救世之主,何处皆有诸神为之庇护?
其实第一个结局,个人看来并不差,因为狙击手的逃脱没能给观众一个安心的结局,但那或是斯图内心挣扎的结果。幻化的审判者犯下罪行,现实世界又如何给予惩治呢,而逃脱似乎也是顺乎情理。如此,狙击手胁迫华都讲出实情是自我心魔的斗争,而狙击手的救世之情及戮杀他人却是经济社会下的欲望,在碌碌无为的枯燥生活下的压抑,欲完成自我的升华。自拥为救世之主,或许更应该做的是自我救赎。每个人都有两只耳朵,一只光滑,听世间事,另一只,满是触角,要收回来放在自己的心上,听听它想说些什么。或许影片中的狙击手也可幻化为这城市的上帝。做世间人,上有三尺神明,纵他人不知,也当问心无愧。
或许很多人看完电影都会不可置信地惊疑,自以为什么上帝??因为斯图不完全坏,因为狙击手还没资格去决定皮条客的生命,况且快递员也没展露坏…因为我们不希望被擅自决定生命。
希望我们不是这样的上帝。”
而李易的铁杆影评人们,自然不会错过李易的首部网络大电影。
杜向海打响第一枪。
“这部电影的精彩是多方位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有赖于独特的素材,大多数场景局限在一个小小的电话亭及其周边二三十米方圆,如果说《活埋》等影片是“螺丝壳里做道场”,那么《狙击电话亭》至多就是大了一点的田螺壳而已,但是却可以为类似小空间惊悚片树立的榜样。
其次是角色设定。场景和人物的单一很容易让观众产生重复感,不过电影让作为反派的神秘狙击手完全不露面,充分调动起观众的好奇心。同时,影片中的两位主角的角色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