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禁攥紧了拳头。因为这实在是太屈辱了,他坐拥三十万大军,王言竟然要赶他南下?不过再一想到王言六千多士兵,打他一万多人的事儿,倒也放松了一些。毕竟麴义也是能打的将领,带兵也有一手,要不然也不会被他派过去防守,这是重任了,却还是被黄忠一战击溃。
而且他也有了解,虽是突袭,但却没有夜袭,麴义也是整军对战的,而且他们还是据军营而战。这是正经的野战,正经的硬碰硬,代表的也就是军队硬实力的差距。
看着袁绍生气不说话,下方的审配说道:“主公,为今之计,当速遣一部兵马驰援高阳。观王贼用兵,其下高阳必按兵不动,以待我之动向,故而弃高阳,于高阳城外据守亦可。”
“正南所言甚是,主公,无论如何,必先发兵阻敌。若无拦阻,其必长驱直入,来攻高邑。北上、南下,主公更当决断。王贼欲迫我南下,使诸侯相争,若主公按兵不动,一者失锐气,二者难保王贼不会大举兴兵攻我。”
这话是沮授说的,官渡之时屡屡献计,袁绍不纳,还要砍了他,官渡战后被老曹砍了。
沮授的话说出来,这就乱了套。无外乎就是北上、南下两个选择,一帮子文臣武将嗡嗡嗡各有各的说法。
有的认为三十万大军在手,王贼还要防备草原、韩遂,牵扯了一部分兵力,这边能调动的军队也就是七八万人。而且他们可以拉上张杨,绑上孔融一起打,能凑出来四十万大军。如此纸面上对比一番,不管怎么看,都是他们赢。
另一部分偏向南下的人自然也有说法。王贼曾经在辽东昌黎、玄菟两战都是五千打两万。在有记录的战斗中,王贼无一败绩。经营辽东九年,草原六年多,幽州两年多,人口三百万,实实在在的兵强马壮。
若果真交战,一月之内王贼可调兵六七万参与战斗,两个月还可以再调集五万,三个月之后尽起大军,也有三十万的兵力。如果战事拖延,想投降都没机会。毕竟王言大军已经征召,绝不可能再将这些人送回去,不想打也得打,那时候他们就完了。
相对来说,三十万大军,留下十万兵马看家,王言安于发展内政,更要坐收渔利,一定不会南下,他们发二十万大军行动。先吞了青州,再谋兖州、徐州。一路打到长江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