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的巨大阻碍。
“陛下万年!” 山呼海啸般的朝拜声骤然响起,惊起了殿角栖息的铜雀,那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久久回荡,震耳欲聋。朱允炆微微抬手,指尖不自觉地陷入了龙椅的狻猊扶手之中,沉声道:“众卿平身。” 扶手上那清晰的指痕,无声地暴露了他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不安,毕竟他深知,自己眼下即将做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不仅关乎着天下万千百姓的福祉与利益,更紧密关联着自己的帝王之路与未来走向,容不得半点差池。
短暂的寂静过后,朱允炆神色庄重,声音沉稳有力地说道:“朕初登大宝,理应论功行赏,封赏有功之臣,以保我大明社稷安定繁荣!即刻筹备,举行册封典礼。”
在朝堂众臣或期待、或揣测、或疑虑的目光注视下,朱允炆率先对一批文官进行了封赏,其中齐泰、黄子澄以及方孝孺等诸位大臣,备受重用。这些文官皆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朱允炆对他们寄予了极高的期望,满心期盼着能够借助他们的智慧与才能,来治理这个庞大的国家,开创属于自己的太平盛世。然而,随着这几位年轻文官意气风发地登场,一众功勋卓着的武将们,不禁面面相觑,眼中满是疑惑与不满,一种微妙而紧张的气氛,在朝堂之上悄然蔓延开来。
这看似平静的朝堂,实则暗流涌动,如同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随时可能爆发。香玺身处幕后,心中隐隐不安,她敏锐地察觉到,黄子澄等人的受封,看似是书生文官的春风得意,仕途顺遂,实则是朱允炆在权力棋盘上落下的一步险棋。她暗自为朱允炆重文轻武的理想主义而忧心忡忡,因为在她看来,朱允炆试图用文官的柔弱绢帛,去包裹武将的锋利利刃,这无疑是在亲手拆解祖父朱元璋当年苦心构筑的坚固军事堡垒,长此以往,必将引发不可避免的外忧内患,为国家的未来埋下巨大的隐患。
朱允炆目光平静地凝视着立于大殿右侧的那群武官,将眼底深处的那一抹不快悄然隐藏,语气沉稳,不疾不徐地说道:“朕任命李景隆为兵马大都督,统辖军都军务,总领天下兵马。”
果不其然,此言一出,殿内众臣顿时一片哗然,面露难色,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尤其是耿炳文、郭英及宋晟等宿将,他们面色阴沉如墨,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压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