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与地名相冲,俗称犯地名!人名最忌犯地名!
古人推崇“天人合一”,即指天、地、人三者合一,人与自然休戚与共、和谐共生的发展之道。天地为尊,人应持有虔诚的敬畏之心,不可冒犯。每一个地名,背后往往都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地理、人口、历史、文化、经济、人文、风俗、气候等,其能量之大,又岂是一个人所能承载的?因此,如果人的名字与地名犯忌讳,结果只能是以卵击石。地名与人名相克,人必遭其害!
举个虎门销烟的栗子,也算是换一种角度重新解读重大历史事件。
在清朝闭关锁国的时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国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在当时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清朝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正是英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而清朝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加上清政府坚持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恰好成了英国向清朝倾销其工业产品的“绊脚石”。反过来,还要从清朝采购大量茶叶、生丝等输往大不列颠群岛。因此,英国对清朝的贸易逆差每年都维持在二三百万两白银之巨,显然不利于工业革命资本积累。
英国人最终将贸易致胜武器选定为鸦片。其实,早在乾隆初年,英国人就偷偷把印度鸦片走私到广州。在印度采买一箱鸦片成本为250印币,运到广州就能卖到1600印币,堪称暴利。但这只是民间的走私行为,虽罪恶滔天,但走私数量不大。1773年,英国人开始大规模在印度种植鸦片,走私到清朝。从乾隆中期开始,社会上吸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多,鸦片销量一路猛涨,大大小小的鸦片贩子们都挣得盆满钵满。
至此,鸦片走私在清朝大行其道,沿海官兵甚至出动兵船在近海交易鸦片,再由兵船运回内陆。英国商人借助鸦片贸易取得大量利润,严重伤害了中国的财政来源和社会稳定。长此以往,终于引起了清廷的关注,派出林则徐去往广东禁烟。
华夏海岸线漫长,外国人通常都是乘船跨越大洋而来。白种人肤色白,毛发卷曲,且儿童期以红棕色和金黄色为主。看起来像什么动物,有目共睹,众所周知,自然无需多说!因此,国人将白种人称作洋人,更确切的说,是西洋人!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东洋人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