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么漫长的岁月之中,因为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等等的因素制约,曹操本人的勾勒其实并不完整,甚至并不真实。
就像是针对于曹操高陵的争论一般,许多人的心目当中已经有了关于曹操的锚定,自然会产生各自之间大相径庭的认知,那么对于曹操的面孔,也就有了非常多的不同描绘。
曹操是权臣,是军事家,是诗人,是奸贼,是宁负天下人等等,但是在这些面具之下,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曹操?或者,那一部分是?
就像曹操逃出雒阳这一件事之中,是在三国志里面,只有“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等寥寥即几字,然后在魏书之中,则是多了一个杀了吕伯奢的故事,甚至是在越往后的书籍当中,关于曹操的这一次逃亡行程就越发的生动,细致,甚至出现了曹操个人的心理描写……
只有小说才有人物心理描写!
甚至有的书籍之中出现了描写曹操在一个人感叹时所说的话语!
居然还有人将其当成是史书来看!
当写这样的“史书”的作者是鬼么?当时飘在曹操身边听到了?
再加上但凡是写书的,就算是写的是史书,也难免会夹杂一些私货,或多或少而已,所以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就算是魏书,因为陈寿完成魏书的时间是在晋朝,是司马夺权之后的事情,所以对于曹操本人的描写,也未必全数都是真实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
便是如此。
起初曹操的形象还算是毁誉参半,但是到了宋代之后,就基本上都是以奸雄论了,苏轼《东坡志林》记载:“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曹操形象的负面化进一步加剧是在元杂剧里。例如,在元杂剧《博望烧屯》《千里独行》等剧目中,曹操都是最大的反派,而彻底被棺材板压牢了,则是在更往后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作为奸雄,反派的形象,就被盖棺定论,基本上被固定下来了……
嗯,所以,如果曹操知道他死后会被姓罗的描绘得这么黑,会不会就在三国时期,将天下姓罗的都给咔嚓了?
“曹孟德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