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张飞在定笮开始了争斗的时候,在长安之中,也渐渐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掀起了一阵相互争斗的风潮,但是这个风潮并不是兵卒之间,而是士族子弟在经学方面上的争斗,也可以说是在文学上面的相互批判。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这句话真不是随便说说的。
文学,从古至今,都是多维度的,而在多维度之下,对于同样一件文章,就有不同的看法和思维角度,就像是普通一篇作文,拿给几个不同的语文老师看,得出的分数就有可能大相径庭。
可能这位先生得写的一手字太烂,结果a老师只粗粗看了看,然后再也没有细观下去的欲望,随手就给个一般的分数。
而b老师耐心好些,看完了觉得文章当中有些用词巧妙,思想内涵也算是深刻,又恰好符合这位老师的口味,于是给了个高分。
c老师也看完了,觉得虽然文笔不错,但其中有几句私货,蕴含的价值观不值得提倡,于是又给了一个很低的分数。
那么三位老师谁对谁错?
不要说第一位老师就有什么错,因为后世高考里面都是这样,一个老师要改多少作文卷子,字都写不好,还指望老师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辨认去核对?好歹也努力辨认了一阵,给了一个中等的分数也不算是差了,更何况还有不少老师因为字不好就直接给低分的……
一篇作文都是如此,那么一系列的文章呢,就更多的问题了。
古文经学之中如此,今文经学也是如此。
“昔周王衰,而礼不正,七国纷争,先秦而起,旋即汉兴,以相袭承,其道甚著是也。夫子乐正,雅颂其所,修易序书,制作春秋,以记帝王之道。然夫子没,而微言绝,幸得伏生诵尚,晁公收录,方得以传,今尔等不思其德,反言其弊,如此情何以堪!”
“非也!非也!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而已。诗始萌芽,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孝武皇帝亦曾言,离于全经,固以远矣。尤可见书缺简脱,岂能无弊之有?”
“汉兴之时,仲尼多绝,法度无袭,唯有一叔孙通,略定礼仪。经至易卜,未有他书。当彼之时,一人所不能独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