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的、赶马车的?为什么形如刘备就能遇到很多的人才,全国那么多的人才都恰好聚在那一片吗?为何朱元璋怎么就有那么多的大将,是一种巧合还是必然?
其实并不是,而是人站得高了之后,就忘记了脚下的地。
斐潜就担心诸葛亮会演变成为历史上的模式,所以特意让诸葛到川蜀来。
毕竟当下诸葛亮的身上,担子没有像是历史上的那么重,所以诸葛亮可以得到比较充裕的时间去发育,去变化。
成都。
府衙大堂。
徐庶坐在上首,周边坐着的,是董和,法正,彭羕,爨习,孟琰,吕凯,狐笃,当然还有坐在下首的诸葛亮。
至于一般的官吏,还没有资格参会。
什么?甘宁?甘宁现在拜为折冲将军,正在巴东镇守呢。
在府衙大堂内的这些人,有年长的,有年轻的,有地方豪强,有部落头人,有乡野贤才,有文化名人,各个层面的人都有。
『幼宰兄。学宫重建如何了?』徐庶问道。
徐庶跟董和客气,是董和年岁大,然而董和不能因为自己年岁大就托大,反而是相当恭敬的还礼,回答道:『各项修缮都已经完成,春季便可招生。』
在一旁的爨习问道:『敢问使君,这羌氐賨人之辈……学宫可纳否?』
孟琰有些紧张的看着徐庶。
学宫修葺扩大之前,徐庶确实是说过学宫的招生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汉人,而且也会对于一些愿意求学的羌人氐人賨人之类的部落年轻人敞开大门,然而随后不是出现了一系列的叛乱么,虽然说那些叛乱的大部分都是川北和川西的少数部落,但是如果徐庶因为叛乱之事,拒绝了这些少数部落子弟参学,旁人也说不出什么来。
一般的平头百姓,或许还不觉得读书有什么必要。
对于这些普通百姓来说,确实温饱才是第一位的,但是一旦度过了温饱线,在想要往上,没有知识是万万不成的。
同时对于有一些部落关系的爨习,孟琰等人来说,这能不能让部落贵人子弟进学宫,就意味着将来川蜀之中有没有自己这一方的后备力量……
所幸的是,徐庶并没有改变什么主意,点头表示之前说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