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
儒家之礼,有两个重要原则,其一为尊尊。就是把人区别分为许多等级,并保持低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承认贵族的特权。
尊尊首先是尊君。
另一重要原则是亲亲,即对亲族的爱,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根据亲亲原则,家族利益至上,亲人犯了国法应该隐瞒而不是检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对于『礼』,后续又有增补,逐渐成为了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由其制定推广的种礼制、礼法,也就是法律制度。
因为私有制社会的统治阶级有高高在上首先只顾自己阶级的利益,所以制定的礼数法律,首先是保护私有制和王权统治的。所以对广大劳动群众而言,常常是有害的,当然对于想破坏和推翻这种礼法的贵族阶层的人们也有一些约束力。
不可否认,『礼』也有一些调节民事纠纷的内容和规范,并且是利用国家暴力机关来推行实施的,但社会上的各种阶级阶层的人,为了私利而竞争,自然都会企图利用这种礼数或者避开这种礼法,出现违犯礼法的大大小小无穷无尽的事件。
老子则说,『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所以,老子是不喜欢『礼』的,他更喜欢『道德』。
上道,上德。
上善若水么。
仁义礼,皆为下。
道,相对来说是『追求』,是最佳理想,德,则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守的理念。
老子的道路,就是『道德』。
老子认为,在上古有上德,人们就能够自觉作有利于社会的事,后来社会名义上进步了,人也联盟多了,生产力也发达多了,却大声喊叫人们必须有仁爱心。
喊多了,就没人听了。
所以就『攘臂而扔之』了。
这两个似乎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就像是矛盾双方一样顶在一处,然后使得夹在中间的谯并很是痛苦。如果完全不管,随便搞一搞,比如做一个祭坛,插上四方旗帜什么的,那么要谯并做什么?找一个工匠来,说不得祭坛台阶地面都做得比谯并更平直。
谯并是要找到支撑大典理论,就像是青龙寺大论一样,有一个高度,而这个